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类型 > 未成年犯罪 > 如何惩罚14岁做违法的事

如何惩罚14岁做违法的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18 14:39:11 人浏览

导读:

在我们国家,对于未成年的保护还是比较齐全的,法律方面有未成年保护法。不过现在还是有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误入歧途,最终做出了犯法的事情,那么如何惩罚14岁做违法的事呢?法律快车小编就来为大家好好讲解一下,有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在我们国家,对于未成年的保护还是比较齐全的,法律方面有未成年保护法。不过现在还是有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误入歧途,最终做出了犯法的事情,那么如何惩罚14岁做违法的事呢?法律快车小编就来为大家好好讲解一下,有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一、如何惩罚14岁做违法的事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要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如果造成他们人身损害或者财务损害等一般有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一)依据我国最新修订《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三)依据第十七条之一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未成年犯罪如何判刑

  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正确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关规定,严肃执法,认真贯彻“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审理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情况,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从轻还是减轻处罚,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犯罪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根据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解释,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要注意以下情况:

  (一)对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的未成年犯,除依法判处无期徒刑以外的,一般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也不应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年龄小,政治权利的不少内容本来就无权行使,如选举权、被选举权等等。他们本身尚不是政治权利主体,对其剥夺政治权利无实际意义。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应当”的含义是法定指令性,“减轻”是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从轻”是在法定刑以内轻判。同时应注意到对未成年人罪犯不能适用死刑,包括不能适用死缓。

  (三)未成年人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物质损失的,其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由监护人承担,未成年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单位承担监护人的除外。对未成年人适用罚金或没收财产是一种附加。根据罪责自负原则,一般应当由罪犯本人承担。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

  (四)对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并有犯罪预备、中止、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等情形或属被胁迫、属从犯,或有自首、立功表现的,一般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五)大胆适用缓刑,减少关押,防止“近墨者黑”。对未成年犯应尽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改造,对于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是法定)的未成年罪犯,只要犯罪后有悔罪表现的,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以免造成劳改场所交叉感染。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教育、感化、挽救的作用,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改造环境。

  三、14岁无证驾驶怎么处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将处罚金200到2000,免于15日拘留。

  其实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做错事都是要承担责任的,只是未成年人还没办法完全分辨是非,因此有时候容易因为他人误导,从而做出违法的事情。如果真的有如何惩罚14岁做违法的事这方面问题,可以先看看法律快车小编上面的内容,还想要了解的可以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