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证券法 > 股票知识 > 股票的基本知识 > 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买入股票能不能被登记

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买入股票能不能被登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15 14:59:46 人浏览

导读:

去进行股票购买的时候,是需要对于股市去进行了解的,不同的时间以及相关的专业词语都是需要了解的,那么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买入股票能不能被登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去进行股票购买的时候,是需要对于股市去进行了解的,不同的时间以及相关的专业词语都是需要了解的,那么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买入股票能不能被登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买入股票能不能被登记

  股权登记日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就是除权日或除息日,这一天购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不再享有公司此次分红配股。

  所以,如果投资者想得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权,就必须弄清这家公司的股权登记日在哪一天,否则就会失去分红、配股的机会。

  二、相关技巧

  (一)大盘行情形成大头部时,坚决清仓全部卖出。

  上证指数或深综合指数大幅上扬后,形成中期大头部时,是卖出股票的关键时刻。不少市场评论认为抛开指数炒个股,这种提法不科学。只关注个股走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显示:大盘形成大头部下跌,竟有90%~95%以上的个股形成大头部下跌。大盘形成大底部时,有80%-90%以上的个股形成大底部。大盘与个股的联动性相当强,少数个股在主力介入操控下逆市上扬,这仅仅是少数、个别现象。要逮到这种逆市上扬的“庄股”概率极低,因此,大盘一旦形成大头部区,是果断分批卖出股票的关键时刻。

  (二)大幅上升后,成交量大幅放大,是卖出股票的关键。

  当股价大幅上扬之后,持股者普遍获利,一旦某天该股大幅上扬过程中出现卖单很大、很多,特别是主动性抛盘很大,反映主力、大户纷纷抛售,这是卖出的强烈信号。尽管此时买入的投资者仍多,买入仍踊跃,这很容易迷惑看盘经验差的投资者,有时甚至做出换庄的误判,其实主力是把筹码集中抛出,没有大主力愿在高价区来收集筹码,来实现少数投资者期盼的“换庄”目的。

  成交量创下近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最大值,是主力卖出的有力信号,是持股者卖出的关键,没有主力拉抬的股票难以上扬,仅靠广大中小散户很难推高股价的。上扬末期成交量创下天量,90%以上形成大头部区。

  (三)上升较大空间后,日K线出现十字星或长上影线的倒锤形阳线或阴线时,是卖出股票的关键。

  上升一段时间后,日K线出现十字星,反映买方与卖方力量相当,局面将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高位出现十字星犹如开车遇到十字路口的红灯,反映市场将发生转折。股价大幅上升后,出现带长影线的倒锤形阴线,反映当日抛售者多,若当日成交量很大,更是见顶信号。许多个股形成高位十字星或倒锤形长上影阴线时,80%-90%的机会形成大头部,是果断卖出关键。

  (四)股价大幅上扬后公布市场早已预期的利好消息是卖出的关键。

  (五)股价大幅上扬后,除权日前后是卖股票的关键时机。

  上市公司年终或中期实施送配方案,股价大幅上扬后,股权登记日前后或除权日前后,往往形成冲高出货的行情,一旦该日抛售股票连续出现十几万股的市况,应果断卖出,反映主力出货,不宜久持该股。

  (六)该股票周K线上6周RSI值进入80以上时逢高分批卖出是关键。

  二、股权登记日买入股票可以分红吗

  首先作为投资者要明白股权登记日是怎么来的。上市公司在决定送股、派息或者配股的时候,每一天的交易市场中都有买入或者卖出,所以他们会定出具体的一天,而这一天就是股权登记日,所以也就是说股权登记日这一天收盘的时仍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是可以享受此次分红或参与此次配股的股东,这些股东名册会有证券登记公司统计在案,届时会将所应送的红股、现金红利或者配股权利到这部分股东账上。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在股权登记日收盘之前买入股票是可以得到分红的,只不过送转股是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息,而现金分红是需要除息的。

  三、股权登记日是什么

  股权登记日指的是公司的董事会所规定的关于登记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人员名单的截止时间日期,股权登记日一般是在股利宣告日的两周之后,在股权登记日拥有公司股票的人员可以分得股利,股权登记日一般是在上市公司分派股利或者进行配股时规定一个时间日期。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买入股票能不能被登记的相关内容,股权登记日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就是除权日或除息日,这一天购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不再享有公司此次分红配股。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咨询法律快车律师进行处理。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