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规定 > 解除取保候审后案件完结吗

解除取保候审后案件完结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09 07:34:42 人浏览

导读:

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触犯了刑法的话,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处罚,在刑事案件当中,对于满足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请办理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到了一定期限就会被解除,那么解除取保候审后案件完结吗?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解答这个疑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触犯了刑法的话,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处罚,在刑事案件当中,对于满足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请办理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到了一定期限就会被解除,那么解除取保候审后案件完结吗?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解答这个疑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解除取保候审后案件完结吗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有条件的在外等待处理结果,并不代表案件的完结。在没有撤案的情况下,仍然会被起诉、判刑。不过,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取保候审的,都是罪行不重的,也多有判决缓刑的。

  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1、不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2、取保候审期限届满的。

  3、发现采取取保候审决定不当的。

  4、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5、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

  6、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7、已被逮捕的被告人,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以及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8、已被逮捕的被告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期间,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的;

  9、已被逮捕的被告人,因进行司法鉴定而尚未审结的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届满的。

  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取保候审的被保证人或者说是保证对象,既然保证对象都不存在了,取保候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意义,当然也应当予以撤销。

  11、保证人死亡、重伤或者出现其他丧失保证能力情形的。保证人是取保候审的义务主体,保证人资格的存在以其具有保证能力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保证能力,保证义务的履行就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取保候审也就随之应当予以变更。

  12、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以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案件需要复议、复核的,或者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

  二、取保候审期限是多长

  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因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体采取多长的期限缺乏明确的规定,检察、法院都规定在各自环节对被告人重新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取保候审期限重新计算,那么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最长可能有36个月的取保候审。而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环节的期限一般都不得超过一个半月,3个阶段之和也才4个半月,确定12个月取保候审期限明显过长。

  取保候审期限过长,不利于公安机关提高办案效率,容易产生候而不审的现象,也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公安机关长时间不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常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为案件已经结案而离开居住地的现象。

  三、哪些人不能办理取保候审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八条: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严重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但犯罪嫌疑人具有本规定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除外: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根据《高检规则》第三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解除取保候审后案件完结吗等知识,由此可见,解除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已经完结,在没有撤案的情况下,行为人依然会被审理并判刑,具体要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