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法定罪名 >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金融诈骗罪 > 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理财骗局是如何形成的

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理财骗局是如何形成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4-08 17:49:34 人浏览

导读:

很多没有专业背景或投资经历的投资者,都希望通过学习理财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投资赚钱能力。近日,央视就曝光了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的事情,大家还是引以为戒。近日,北京的张女士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那么理财骗局是如何形成的?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

  很多没有专业背景或投资经历的投资者,都希望通过学习理财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投资赚钱能力。近日,央视就曝光了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的事情,大家还是引以为戒。近日,北京的张女士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那么理财骗局是如何形成的?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

  一、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理财骗局是如何形成的

  去年12月,北京的张女士看到了一篇广告,只要花一块钱,就能加入“理财小白营”,从线上学习理财的课程。

  被文章吸引,加上一块钱也不算多,张女士没有太多犹豫,迅速付款,进入了这个名为“十倍学堂”的理财知识学习课程。张女士发现,和其他线上教学不同,进入“理财小白营”的每个学员,都要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可支配月收入、债务情况,以及三个重要的财富目标。

  按照“老师”的说法,上14天的进阶课程,就可以赚收益,年化收益率能大于15%。带着这个的期待,不少学员花了近8千元,成为了金卡会员。但很快她们就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出于失望,不少学员提出退款,却一直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被拉黑。目前,仅记者了解到的针对“十倍学堂”的投诉群就有五个,每个群人数在四百人以上。

  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学员 张女士:我花的是7999元,我跟老师要的主要是发票,然后他离职了,他说这个不归他管。十倍学堂线上理财课程学员 朱女士:花了8888元,现在问什么都不回复了。

  短视频平台上,类似宣传“财富自由、穷人思维、学会钱生钱” 的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源接受采访时表示,学完之后可以跑赢通胀、投资收益率达到15%,诸如此类的宣传,其实已经涉嫌了虚假宣传,至少是一种夸大宣传的行为。

  在某投诉平台搜索“理财课”发现,相关的投诉超过了500起,内容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无法联系到课程老师、推荐理财产品亏损严重、课程质量差等。

        

  二、十招防范金融骗局

  1、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2、所有贴息存款都是违法的,千万别碰!

  3、陌生短信不要回,陌生链接不要点击!

  4、有人跟你借钱一定要电话核实!

  5、所有包赚不赔的炒股、炒黄金软件都不要碰!

  6、商场或饭店刷卡一定要亲自刷,输密码时用手遮住!

  7、短信验证码比密码更重要,对任何人都不能泄露!

  8、去银行存款或买理财产品,不要被忽悠买保险了!

  9、不要所有的账户都用一个密码!

  10、手机里千万别存身份证照片!

  三、防骗牢记三件事

  骗局的套路看似各不相同,但戳中的痛点却始终如一。其实,你只需要记住3件事,就能大概率躲避骗局。

  1、谨慎看待高收益

  在诸多的骗局中,承诺的高收益就是引诱投资者的那个饵。越不靠谱的投资产品,收益越是高得惊人,比如号称有10%-25%甚至40%的高收益,远远超过了市场平均收益率。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就曾表示:“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有公募业内人士认为,收益高低要比较着看,“整个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中最专业、最公开透明的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平均投资盈利能力怎么样?那些承诺比公募基金高出了不止一倍都是骗子。”

  2、看清底层资产和投资逻辑

  羊毛出在羊身上。若只盯着回报而不清楚平台背后的生财之道,最终可能是自己被薅羊毛。任何一种金融产品,不管包装得多复杂,也一定有一个底层的实体资产,否则这个产品就是无源之水。

  有理财投资人士表示,如果底层资产基础薄弱,上层产品随时都会坍塌。对于看不清底层资产或搞不懂投资逻辑的理财产品谨慎涉足,绝不能盲目跟风,绝不一味贪图高回报。

  3、认准资质走正途

  在选择机构时,一定要认准资质,通过正规公司或平台进行投资,不要轻信所谓的股东背景或者牌照资质,应去相关权威部门网站上进行查询。

  除了选择正规的投资机构,在理财过程中也一定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微信上的投资盈利消息或者所谓的内幕交易,更不要轻易下载他人提供的交易软件。自觉远离非法荐股,抵制电信诈骗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带来的“一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理财骗局是如何形成的”相关内容。法律人士认为,目前全程通过线上推广和学习的课程,确实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消费者在选择课程时,不要着急付款下单,还应擦亮眼睛、谨慎选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