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需要预存百分之20借款金额是真的么

更新时间:2024-01-01 19:04:13人浏览
问题描述:
借贷需要预存百分之20借款金额是真的么
1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9933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法律分析:不需要预存钱,所有的贷款机构要求预存钱的都是不合法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三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2024-01-01 19:04:13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民间借债的追诉时效是多久
民间借债的追诉时效是多久
民间借债的追诉时效是三年,应当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债务纠纷出现后如果当事人无法协商一致处理时,应当尽早向法院起诉解决,超过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
人浏览
网贷属于民间借贷,网贷就是指当事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当事人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如果超过了,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法律依据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关于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依据我国现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与贷款人经过协商一致,约定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
合同法
人浏览
借款诉讼时效到底是两年还是三年
借款诉讼时效到底是两年还是三年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借钱这种比较普遍的民事行为,广泛发生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但往往存在很多借钱不还的行为,那么借款诉讼时效到底是两年还是三年?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
债务纠纷诉讼时效
人浏览
借款合同的利息
借款合同的利息
合同动态
人浏览
你好,是通过什么方式下载的这个贷款软件呢?建议你在没有核实平台的真假之前不要随便跟对方有资金往来,为了你自己的资金安全网贷请选择银行和一些正规贷款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我看看你的合同??怎么约定的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您好,一般这种预存,都可能存在诈骗行为。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网贷受法律保护,但是贷款人应当具有放贷资格,并且贷款的利率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如果利率超过该范畴,超过部分是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法律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根据合同承担违约责任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如下:时间限制,临时身份证只有三个月的有效期;时效限制,需要长期保存复印件的业务不能使用;功能限制,需要刷身份证读卡的无法使用,临时身份证没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不可以异地办理身份证。初次办理身份证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补办和换领居民身份证才可以异地办理。异地换证是为了在外地的群众就近办理身份证明。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你好,发生了什么纠纷呢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在网上办理北京居住证的流程包括有:登录北京市居住证服务平台;进行居住证办理申请;现场提交证明材料;在线领取电子版居住证等。我国《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申领居住证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你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是可以作为证据的。但证据效力比较小,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来证明合同内容,法院通常不会采信该扫描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提交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社保可以转回老家。将个人社保转回老家,首先需要所在单位开出离职证明,依据此证明才能从当地的社保局开社保转出需要的文件。开出离职证明后,去当地的社保局,给工作人员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在立案阶段是不需要证据的。立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你好,你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不是到法院拿,是起诉书书写好或者是委托他人写好提交给法院。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或者需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