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期满当天可以去外地吗

更新时间:2023-08-26 11:22:08人浏览
问题描述:
矫正期满当天可以去外地吗
1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7613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不是必须,如果有正当理由外出的,应向执行地的社区矫正机构提出申请,经其批准后,可以外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一般应当提前三日提交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诊断证明、单位证明、入学证明、法律文书等材料。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内的,经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委托,可以由司法所批准,并报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备案;超过七日的,由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每次批准外出的时间不超过三十日。因特殊情况确需外出超过三十日的,或者两个月内外出时间累计超过三十日的,应报上一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批。上一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的,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2023-08-26 11:22:08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假释期满怎么办
假释期满怎么办
众所周知,假释有一定的考验期,而这个考验期其实也就是剩余的刑期。要是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罪的话,就会撤销假释,对新罪判刑之后与原判刑罚合并执行。那要是假释期满怎么
刑事辩护
人浏览
法律分析: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是不可以出境的,而且根本相关的法律规定,也是不允许离开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可以外出。但是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刑满释放会通知家属吗
刑满释放会通知家属吗
犯罪分子刑满释放的,不会通知家属,但是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在通信的时候可以告知家属。对刑满释放人员,当地人民政
刑事辩护
人浏览
缓刑可以申请外地打工。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申请到外地打工的,必须要得到负责社区矫正的司法所的批准,而且要定期向考核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法律依据:《中华人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监外执行可以到外地吗
监外执行可以到外地吗
被判处监外执行之后犯罪分子可以到外地,不过必须取得矫正机关的同意后才能去外地,是不能私自前往的。社区矫正人员离开居住地的
刑事辩护
人浏览
社区矫正时间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之日起计算。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对象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通知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处理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如下:时间限制,临时身份证只有三个月的有效期;时效限制,需要长期保存复印件的业务不能使用;功能限制,需要刷身份证读卡的无法使用,临时身份证没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不可以异地办理身份证。初次办理身份证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补办和换领居民身份证才可以异地办理。异地换证是为了在外地的群众就近办理身份证明。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可以交社保。社保办理有两种方式:个人名义交纳: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社保局申请,其手续包括:本人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备两张,保费,申请书等即可。法律依据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在网上办理北京居住证的流程包括有:登录北京市居住证服务平台;进行居住证办理申请;现场提交证明材料;在线领取电子版居住证等。我国《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申领居住证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需要什么费用结合您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定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是可以作为证据的。但证据效力比较小,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来证明合同内容,法院通常不会采信该扫描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提交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处理不同的违章程度,需要准备的材料多少不同。1、被电子眼拍照:这种情况准备好行驶证就行。2、超速违章:这种个情况需要带上行驶证、驾驶证及两证的复印件。3、被贴了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在立案阶段是不需要证据的。立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涉及的金额还有流水是多少
全部6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不是到法院拿,是起诉书书写好或者是委托他人写好提交给法院。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或者需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