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贴,以及生育医疗,只能报一个?

更新时间:2023-05-31 14:12:13人浏览
问题描述:
生育津贴,以及生育医疗,只能报一个?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5559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法律分析:生育津贴不需要备案,申请生育津贴时,职工需先报销医疗费用,用人单位方可申请相关的生育津贴。产假工资与生育津贴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当生育津贴高于职工原工资标准时,用人单位应当将生育津贴余额支付给职工;生育津贴低于职工原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2023-05-31 14:10:21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60781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生育津贴一般是按要求提交材料、社保初审通过后的次月发放社保生育报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2023-05-31 14:10:40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8686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法律分析:生育津贴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职场妈妈领取的生育津贴,一般是由生育保险基金给予,但并不是直接发放给个人,而是先打给单位,再由单位发放给职工。
一般来说,单位发放了生育津贴就不再单独发产假工资,也就是说生育津贴相当于产假工资,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生育津贴是社保机构给予女职工的生活补助,产假工资则是公司为员工支付的工资,用来补充生育津贴的差额。
法律依据:《女职工劳动特别保护法》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3-05-31 14:12:13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生育保险报销范围
生育保险报销范围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那么,生育保险报销范围是怎样的?下面
劳动法
人浏览
媳妇没工作生育津贴能在老公这报吗
媳妇没工作生育津贴能在老公这报吗
女方没工作的情况下,从男方这报生育津贴是可以的。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
劳动法
人浏览
生育津贴夫妻只能报销一人吗
生育津贴夫妻只能报销一人吗
生育津贴只能由夫妻一方进行申请,不能同时报销生育津贴,女方是可以报销产检、生产费用,以及生育津贴。如果女方无业,可以提取
劳动法
人浏览
老人财产分配官司受理后多长时间才能宣判
老人财产分配官司受理后多长时间才能宣判
受理老人财产分配官司后一般三至六个月宣判。如果人民法院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一般需要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宣判,若是有特殊情况导致延长了的,就可能会超过六个月;如
民事案由
人浏览
法律分析:社保交了8年辞职了,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如果当事人已经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一次性补缴;否则,就不能一次性补缴由于用人单位原因应缴未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保障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用人单位存在不交社会保险的情况,需要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关于社保纠纷的处理问题看具体情况,如果是用人单位不给你缴纳医社保这方面是可以去仲裁的。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