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逃逸身亡的能够 判判缓吗要判两年

更新时间:2021-08-14 15:01:17人浏览
问题描述:
交通逃逸身亡的能够 判判缓吗要判两年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刑事案件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0144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如何量刑?  
一、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如何量刑?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构成这一特殊的情节加重犯其条件为:首先,行为人原来的肇事行为已经符合交通肇事罪基本罪的构成要件;  其次,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是否仅仅指第一次交通肇事的被害人,例如第一次交通肇事将他人撞死,又交通肇事逃逸因而过失致另一人死亡的,是否能够按照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理?我们认为除上述解释的情形外,后者情形也应当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论处,而不应简单地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同种数罪或者按照撞死多人的交通肇事罪处理。  再次,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死亡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必须考察死亡结果是否真的因交通肇事逃逸引起的抢救的不作为而发生,如果救助行为并不能阻止死亡结果的发生,或者死亡结果的发生并非交通肇事逃逸引起而是介入了一个独立的原因等,均不能认为构成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最后,虽然行为人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有意而为之,但行为人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结果的主观方面应当是过失。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有关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另外,在交通肇事逃逸过程中,由于逃避追究的动机,而放任了其他人的安全,进而将他人又撞死撞伤的,还又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二、交通事故逃逸怎么处理  所谓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交通事故逃逸的,具体处理如下: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
(1)至
(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2021-08-14 14:48:14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72201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对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分子要是属于一般情节,即量刑范围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同时满足其他的缓刑条件,那么在判刑的时候同时宣告缓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过要是交通肇事逃逸的话,则一般是不适用缓刑
2021-08-14 14:56:05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54266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肇事逃逸有可能判缓刑,但是如果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就不能判死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严重情节
2021-08-14 15:01:17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交通事故致死逃逸结果会判死刑吗
交通事故致死逃逸结果会判死刑吗
一般有法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在交通事故逃逸后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在诉讼量刑阶段如果有条件可能会转化为故意杀人罪。那么,交通事故致死逃逸结果会判死刑吗?我相信你一定会
交通肇事逃逸
人浏览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是否判缓刑需要看是否符合判处缓刑的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依据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
交通事故
人浏览
交通逃逸事故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交通逃逸事故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交通肇事的新闻,交通肇事是司法实践中发案率较高的一种过失犯罪。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交通逃逸事故致人死亡判多少年?针对这几个
交通肇事逃逸
人浏览
交通事故逃逸判三年徒刑
交通事故逃逸判三年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案例】交通事故逃逸判三年徒刑将人撞伤后不但不积极抢救,反而逃逸以逃避法律的制裁。8月29日,魏都区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依法判处赵某有期徒刑3年,并
交通肇事逃逸
人浏览
只要没有其他的犯罪行为,就不会再收监了。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
交通事故
人浏览
根据《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15年。属于构成交通肇事罪情节的逃逸行为致人死亡的,应适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定,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构成这一特殊的情节加重犯其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无证驾驶和肇事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都是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本人在国外,身份证到期怎么更换?
本人在国外,身份证到期怎么更换?
本人在国外,身份证到期可以委托家人代办。委托家人代办存在限制条件,各省市规定不一样,可以咨询当地公安机关。已申领过二代证及指纹信息录入的,在外期间居民身份证丢失
刑法
人浏览
要根据具体的案情。详情来电话咨询或面谈。
全部9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网络上赌博的属于什么罪
网络上赌博的属于什么罪
当事人在网络上赌博,数额较大的行为属于赌博罪,其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刑法
人浏览
可能的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具体是什么原因被冻结的呢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造谣诽谤罪罚款多少钱
造谣诽谤罪罚款多少钱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没有造谣诽谤罪,只有诽谤罪。构成诽谤罪是不会被罚款的,而是应当承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责任。
刑法
人浏览
你好,可以及时向警方报案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羁押时间超过刑期是否有赔偿
羁押时间超过刑期是否有赔偿
羁押时间超过刑期是有赔偿的。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法律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刑法
人浏览
你好,可以报警处理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刑事拘留37天后无罪释放可以要求赔偿吗
刑事拘留37天后无罪释放可以要求赔偿吗
刑事拘留37天后无罪释放不可以要求赔偿。法律规定,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的可以
刑法
人浏览
被执行人一般都可以买机票。但如果被执行人被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买机票时不能选择飞机二等以上舱位,但被限制高消费的执行人可以选择其他等级的舱位。法律依据:《最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电动车醉驾拘留多少天
电动车醉驾拘留多少天
电动车醉驾拘留不超过三十七天,前提是电动车属于机动车。此时行为人构成危险驾驶罪,会被依法判处拘役,并处罚金。如果经过鉴定电动车是非机动车的,一般会进行罚款处罚,
刑法
人浏览
要看犯罪情节轻重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偷拍行为可能侵犯你的隐私权,并不合法。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偷拍属于侵犯隐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法律分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维护计量的准确性、严肃性,用户不得自行拆卸,应及时向供水部门反映,将水表送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水表计量检定站进行检定。法律依据:《城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