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民法典 > 侵权责任 > 损害赔偿 > 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哪些方法解决

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哪些方法解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3-31 16:50:11 人浏览

导读:

涉及到侵权纠纷的时候,常常会伴随着精神损害赔偿相关的法律内容。那么,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哪些方法解决?精神损害赔偿的种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哪些方法解决

  一、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哪些方法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民事主体间发生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四种解决途径:

  第一,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

  第二,调解解决。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中间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双方当事人自主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第三,仲裁解决。纠纷当事人根据纠纷前或者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由仲裁机构依法审理,作出裁决,并通过当事人对裁决的自觉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使纠纷得以解决。

  第四,诉讼解决。通过打官司解决,它指纠纷当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审理,作出判决或裁定,通过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自觉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而解决纠纷。

  上述四种解决纠纷的途径中,仲裁和诉讼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协商、调解则不具有,因而当事人对协商和调解达成的协议可以反悔。

  当然,究意采用何种途径去解决一个具体的民事纠纷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种类

  根据精神损害客体的不同,学术界对精神损害分为以下几类:

  (一)故意施加的精神损害与过失所至的精神损害。

  根据人的主观过错不同,将精神损害分为故意施加的精神损害和过失所致的精神损害。两者都是行为人对受害人施加了精神痛苦或使其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二)因侵权所产生的精神损害与因违约所产生的精神损害

  根据造成精神损害发生的原因分为因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和因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前者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人格造成的精神损害,后者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因违反合同约定义务而给他方当事人造成精神损害。中国立法和司法规定了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因违约行为产生精神损害目前没有明确规定。

  (三)直接的精神损害和间接的精神损害

  以侵权人的不法行为是否直接针对受害人本人为标准,可分为直接的精神损害和间接的精神损害。前者是指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直接针对特定民事主体即受害人本人并给其造成的精神损害;后者是侵权行为未直接针对受害人本人,而给与受害人关系密切的亲属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即间接的精神损害。

  (四)侵害财产权所产生精神损害与侵害人身权所产生精神损害。

  民事权利分财产和人身权两类,根据侵害民事权利的不同分为侵害财产权所产生精神损害和侵犯人身权所产生的精神损害。中国司法解释规定,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观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灭失或损毁,所有人可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对侵害财产权而引发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化。

  (五)一般程度的精神损害与严重的精神损害

  以损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的精神损害和严重的精神损害。中国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因侵权致人一般精神损害,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采取非财产性的救济方式;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非财产性责任外,可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怎么提出

  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有过错致使婚姻家庭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的一方所受的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除有以上情形外,主张离婚损害赔偿还应以双方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且已进入离婚诉讼程序为前提。提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符合民法典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二)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民法典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有哪些方法解决的相关知识,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事宜的时候,相信您对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