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资信调查 > 资信调查内容 > 大学生拖欠贷款可能无关“诚信”

大学生拖欠贷款可能无关“诚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9-03 04:37:39 人浏览

导读:

7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在网上进行曝光,并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交借款人的违约记录,以期被曝光大学生在重压之下,主动归还贷款。(7月19日《北京晨

7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在网上进行曝光,并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交借款人的违约记录,以期被曝光大学生在“重压”之下,主动归还贷款。(7月19日《北京晨报》)

  作为一项公益政策,助学贷款一般的贷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其申请人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交纳高额学费,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转而向银行申请贷款解一时之急。正因为这样,申请者多是以“大学生”和“贫困生”的双重身份而得到政策的“青睐”。然而,近年来居高不下的不良还贷率却让这一利好政策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社会多将矛头指向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斥大学生“不诚信”者有之,称大学生仗着是国家的钱赖着不还者亦有之。殊不知,助学贷款不良还贷率居高不下可能早已不是“诚不诚信”那么简单。

  由于申请者首先是贫困生(不排除个别弄虚作假行为,但决大多数都是政策所指对象),这决定了其在经济上的绝对弱势。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贷款读书,工作还贷”称得上是改变这种经济弱势地位的理想“投资模式”。事实也曾证明,不少农门学子借此改变了命运。但是,这样的“投资模式”成立的首要前提是,学生毕业之后应该有份工作,并且还是份不错的工作。这份工作除了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还能要有结余,如此才能谈得上还贷。这样的“良好预期”不但是银行敢于放贷的原因,也是贫困大学生敢于签署贷款协议书的原因,更是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培养大学生的原因。

  然而,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式的日渐严峻,“毕业即失业”的尴尬让贫困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已无法如若干年前那么通灵。恰恰相反,“知识不再改变命运”的现实让“鲤鱼跳龙门”式的飞跃逐渐变成了一种虚幻的图景。而基于诚信基础的“良好预期”也就这样逐渐被打破了。

  似乎是某种隐喻,大学生不良还贷率的日渐增高正在成为一个侧面应证,它透露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更加危险的信号,即这些还不起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有可能已经陷入了新的“贫困”。他们不是不想还贷,而是真的无力还贷。试想,当这些大学贫困生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之后,再依靠领取低保金来解决失业之痛时,还能期望他们以怎样的“诚信”来归还贷款呢?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如果仅仅将走出了校门却仍然没能“脱贫”的大学生的“欠贷”无奈当成“逃债”之举,甚至以一些不甚合理的方式加以“追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那些确实无力还贷的大学生因再度“举债”而陷入新的贫困循环。而这,恐怕也并不是我们施行“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吧?

  事实上,在转型期的社会,“助学贷款”只是解决了贫困大学生在读期间的短期经济问题,并未从根本上缓解其生存的压力与危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相关部门能为这些相对弱势的贫困大学生建立详实的就业跟踪档案,必要之时,给予与“助学贷款”一样的政策指导与倾斜,哪怕只是在其确实无力还贷之时,做一个强有力的担保,也比银行“曝光”这样“黔驴技穷”的“逼债”更有意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