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征地补偿 > 征地补偿分配 > 外嫁女能拿到征收补偿吗

外嫁女能拿到征收补偿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8 10:04:28 人浏览

导读:

征地补偿一般是针对于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资格的人,所以对于外嫁女来说只要其还具有本集体成员的资格那么再征地时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外嫁女能拿到征收补偿吗的详细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征地补偿一般是针对于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资格的人,所以对于外嫁女来说只要其还具有本集体成员的资格那么再征地时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外嫁女能拿到征收补偿吗的详细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外嫁女能拿到征收补偿吗

  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所以外嫁女具有本集体成员资格的,能分配补偿款。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

  3、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但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有关户口迁出土地征收补偿的案例介绍

  王某原系资溪县某村小组村民,承包4.88亩水田,并于1998年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承包期限为30年。1998年,王某一家迁至资溪县鹤城镇居住,未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该村小组未对其承包土地进行调整。2008年4月7日,资溪县政府因兴建鹰瑞高速资溪段,征用该村小组部分水田,发布征地补偿标准为:水田土地补偿费3000元/亩,安置费15000元/亩,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2000元/亩。2008年4月11日,王某一家三人将户口迁回原籍,即该村小组。2008年5月,该村小组39.948亩水田被征用,王某家的3.38亩水田在征用范围。2008年12月,该村小组按小组人均10500元分配土地征收补偿款,并暂留32460元,其中未分给王某家补偿款。现王某一家三人诉至法院,要求村小组按每人10500元标准支付其补偿款共31500元。

  法律分析:王某一家户口迁出村小组,迁往小城镇,已丧失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但其承包土地并未被村小组收回,其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部分承包土地被征用,则应根据其征用土地情况以及补偿标准,对王某一家进行酌情补偿。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王某一家的户口虽然迁出村小组并转为非农户口,但村小组并未收回其承包的土地,王某一家仍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承包的集体土地被征收后,其基于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参与征地补偿费的分配,而与其是否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关。最后,由于土地征收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三个部分。其中,土地补偿费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丧失的补偿,应当支付给土地所有权人;安置补助费是对被征地农户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应当支付给放弃统一安置的农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户财产损失的补偿,应当支付给土地承包方。本案中,在土地承包期内,王某一家部分承包水田被征用,则应根据征地补偿标准以及被征收的水田面积,考虑地上附着物、承包期限等因素,适当补偿王某一家征地补偿费,而不应按照村民标准补偿。综上,在土地承包期内,王某家的承包地被征收,应当享有适当的补偿,该补偿与王某一家三人是否是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关,而是基于承包土地经营权的丧失,根据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收承包土地情况等因素,进行酌情补偿。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外嫁女能拿到征收补偿吗的相关内容。当外嫁女已经不具有拆迁集体所有人资格时,那么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拆迁补偿。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来法律快车咨询更专业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