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招标投标 > 招投标法律法规 > 招标投标细则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4-10 17:28:01 人浏览

导读:

发布部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文号:渝办发[2006]4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发布部门: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渝办发[2006]4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六年一月九日
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的意见
  2005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5)15号),确定将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在重庆、安徽、福建三省(市)基础上扩大到浙江、江西等11个省(区、市)。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修订)〉和〈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发改经体(2005)1088号),提出了相应的贯彻意见。2005年9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扩大试点工作会议,进一步作了工作部署。根据国函(2005)15号和发改经体(2005)1088号文件以及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扩大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现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沿袭行政计划模式,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和所有制限制等问题较为突出,出版发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机制创新滞后,教材价格过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此,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4号),选择重庆等三省(市)开展第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竞争格局。但是,第一轮改革基本上是出版发行系统企业内部利益的微调,传统出版发行体制并没有完全打破,中小学教材价格下降幅度不大,广大中小学生家庭未能得到更多实惠,与国家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工作。
  这次改革,国家将参加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的范围扩大到11个省(区、市)。按照国务院要求,要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和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新体制,切实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减轻中小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是关系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出版发行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材质量,降低教材价格,积极开拓外地市场,抓住新的机遇,求得更大的发展。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认真把握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关键环节
  (一)总体要求。1.坚持顾全大局的原则,积极推动我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是我市出版发行企业的主要业务和利润来源之一。改革涉及到利益调整,矛盾较多,困难较大,要求较高,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从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顾全大局,推进改革,认真组织实施。2.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公平竞争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打破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领域的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限制,凡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都可以参加出版发行招标项目的竞标,坚持平等准入、公平竞争,对不同市场主体一视同仁。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扎实稳步推进我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不仅关系出版发行企业经济利益的调整,更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必须保证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因此,这次改革既是经济改革,也是政治任务。在通过改革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我市出版发行企业转变机制,做大做强。[page]
  (二)主要目标。切实建立起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项目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材质量,降低教材价格,在不低于成本的前提下,降幅应明显高于第一轮改革水平,使广大中小学生家庭真正得到实惠。要通过改革,促进我市出版发行企业转变观念,调整经营结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三)关键环节。1.把好中小学教材选用关。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纳入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项目的教材品种和比例的规定,在教材选用的基础上,确定好我市参加出版招标的教材品种。2.扎实做好招标投标改革的基础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把投标单位资质关,让有资质的企业都能够参与到竞争中来,禁止没有资质的企业参加中小学教材投标。招标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要求制作招标投标文件。根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工作的特点和所涉及的领域,在现有的综合评标专家库基础上,增加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专家,认真建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严格竞标评标,确定中标人。加强监督,确保公平竞争。3.积极探索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中的新问题。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结合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特点和我市实际,对出版环节的教材租型、发行环节的总包和分包、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大做强我市出版发行企业等问题进行探索。做好国家对免费教材统一招标采购与本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工作的有机衔接。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一)按照国函(2005)15号和发改经体(2005)108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第一轮试点实际,建立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罗广担任联席会议主席,市发展改革委分管领导担任副主席,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总体指导扩大试点的工作。
  联席会议主要职责:对改革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组织研究决策改革的有关重大问题和事项,审定《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方案》,审定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项目、招标投标的评标办法及标准,审定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评标专家库组成人员,确定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中标人,监督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合同的实施情况。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由市发展改革委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市新闻出版局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有关工作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是联席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组织研究改革过程中的有关重要问题,提出由联席会议审议的重大事项,初审《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方案》,初审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项目、招标投标的评标办法及标准,初审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评标专家库组成人员,研究确定重庆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投标人,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市政府授权市新闻出版局为我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招标人,负责招标的组织实施工作,研究制定《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扩大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时编制并发布招标公告,制作招标投标文书和评标办法,审定投标人资质并提出投标人建议名单,组织招标项目的招标、评标,监督中标人履行招标项目履约合同书,做好改革的信息汇总、资料收集、经验总结等工作。市教委负责提供全市中小学生人数的准确资料,在教材的选用基础上提出纳入招标投标目录的科目、品种和印数等,并规范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市)教委选择教材版本和培训、指导教材使用的行为,监督中标人履行招标项目履约合同书。市物价局负责监督执行国家有关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的价格政策,制止竞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而进行的恶性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财政局负责做好国家对免费教材统一招标采购与本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的有机衔接工作。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涉及招标投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招标投标的全过程活动,及时处理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招标投标改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page]
  (三)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要求,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改革工作,在2006年3月底前完成各项工作,确保明年秋季开学前“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四)落实人员。与第一轮试点工作相比,这次我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更紧,任务更重;而且,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工作今后每两年进行一次,这将是一项长期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安排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较好的同志参加这项改革工作,以利于顺利推进这项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
2005年12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