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知识 >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 > 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

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5-31 16:37:00 人浏览

导读:

我们知道不同的案件关于审判的期限规定都是不一样的,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也是有规定的,在各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办案期限,这也是为了促进办案人员早日破案,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的相关内容。

  我们知道不同的案件关于审判的期限规定都是不一样的,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也是有规定的,在各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办案期限,这也是为了促进办案人员早日破案,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的相关内容。

  一、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

  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20日: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为20日。

  (二)、1个月,1.5个月:即:1+0.5=1.5个月审限为1个月至迟不得超过1.5个月的案件: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

  2、被告人被羁押的;

  3、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和第二审刑事公诉;

  4、刑事自诉案件的期限为一个月。

  (三)、3个月或3.5个月,延长2个月:1(1.5)+2=3(3.5)个月审限为1个月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个月的案件: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个月。

  (四)、4个月或4.5个月:即:1(1.5)+2+1=4(4.5)个月有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审理期限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五)、5个月或者5.5个月:即是:1(1.5)+2+1+1=5(5.5)个月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上诉、刑事抗诉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审理期限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六)、9个月:即:6+3=9个月6个月,延长3个月: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被告人未被羁押的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

  二、刑事审判的程序

  刑事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以下几种基本的审判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

  这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审判管辖的规定,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和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初次审判的程序。

  (二)第二审程序

  这是指人民法院对上诉、抗诉案件进行审判的程序。

  (三)特殊案件的复核程序

  包括死刑复核程序以及人民法院根据刑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的复核程序。

  (四)审判监督程序

  这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在发现确有错误时,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根据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判的案件,如果原来是第一审案件,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则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

  三、刑事审判的任务

  刑事审判的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审查判断证据与犯罪事实。控方向法院提起指控,就必须承担举证责任。刑事审判的任务也是内容之一就是审查并判断控方提出的证据、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为被告人所为,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刑事审判的这一任务体现在判决书必须对控方指控的犯罪事实以及提供的证据作出认定与否的宣告。

  2、审查有关程序性事项。审判不限于实体意义上的犯罪事实,还包括一些程序性事项。如法庭审理中,被告人提出口供系遭受刑讯逼供而来的,以及辩护人提出侦查取证行为违法,因此请求排除证据等事项,也都属于法院审判的范围。法院此时应传唤侦查人员出庭接受质证。不过,实践中我国法院传唤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还不多见。

  3、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裁判。在认定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成立、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之后,必须依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是否需要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刑罚如何执行、判决生效的时间和条件等作出裁判并予以公开宣告。

  刑事审判的三项任务紧密联系。法律适用是审查判断证据与犯罪事实以及进行程序性审查的结果,而在审查判断事实和证据以及进行程序性审查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法律适用问题。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刑事审判阶段期限是怎么规定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来咨询法律快车。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