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事诉讼法 > 立案 > 立案的标准 > 山东省个法院立案标准是什么

山东省个法院立案标准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5-06 16:35:24 人浏览

导读:

立案标准是判断案件是否成立的初始标准。其中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往往由侦查机关制定,如2001年5月9日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制定的《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从刑事诉讼程序的过程来看,立案标准的意义在于启动刑事程序。那么山东省个法

  立案标准是判断案件是否成立的初始标准。其中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往往由侦查机关制定,如2001年5月9日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制定的《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从刑事诉讼程序的过程来看,立案标准的意义在于启动刑事程序。那么山东省个法院立案标准是什么,以下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 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山东省个法院立案标准是什么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网上立案工作的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网上立案工作,依法及时高效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及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通过山东法院网上立案诉讼服务系统,向全省各级人民法院提交网上立案申请,受诉人民法院应当依照立案登记制规定登记立案。

  第二条 网上立案工作遵循依法、便民、高效、服务的原则。

  第三条 网上立案的范围包括:

  (一)民事一审、二审、申请再审案件;

  (二)行政一审、二审、申请再审案件;

  (三)刑事自诉案件;

  (四)国家赔偿案件;

  (五)财产保全案件;

  (六)管辖权争议案件;

  (七)执行案件;

  (八)其他可以提供网上立案服务的案件。

  第四条 山东法院网上立案诉讼服务系统包括以下网上立案渠道:

  (一)山东法院电子诉讼服务平台;

  (二)24小时法院或自助立案服务设施;

  (三)山东高法微信公众号;

  (四)山东微法院;

  (五)其他山东法院提供的网上立案诉讼服务渠道。

  第五条 山东法院网上立案诉讼服务系统应当具备以下配套功能:

  (一)身份验证功能。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注册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征信系统信息进行自动比对查验;

  (二)自动回填功能。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基本信息、案件基本信息、诉讼请求等内容进行分析抓取,自动回填;

  (三)电子送达功能。向当事人提供的电子送达地址自动推送相关诉讼信息;

  (四)诉讼辅助功能。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分析、诉讼费精确计算、诉状自动生成、管辖提示等诉讼辅助。

  第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网上立案申请后,当日完成网上审核,确有特殊情况的,最长不得超过7日。

  第七条 对网上立案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一)申请立案信息和相关材料的一致性;

  (二)申请立案材料是否符合立案登记有关规定;

  (三)申请事项是否属于人民法院主管,是否属于本院管辖。

  第八条 对网上立案申请,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一)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电子材料齐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登记立案;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要求提交纸质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接收;对于在立案阶段确需查验纸质材料或者收取相关材料正本的,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可以邮寄或现场递交;

  (二)适宜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的,人民法院应当优先调解,或委托、委派调解;

  (三)信息填写有误或者提交材料不齐全的,人民法院可通过网络、电话、传真、邮寄、电子邮件、现场告知等方式一次性告知补正;

  (四)收到补正通知的,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应当在七日内完成补正;七日内未补正的,人民法院网上退回立案申请,记录在册,视为未起诉。

  (五)对不符合相关法律及登记立案有关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说明理由后,网上退回申请;

  (六)对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现场核查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联系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告知情况,在审核期内进行核查;无法完成核查的,应当先行导入诉前调解系统或直接登记立案;

  (七)网上立案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被人民法院退回后,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仍坚持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

  第九条 对网上立案申请的流程节点及处理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过网络回复或12368诉讼服务热线、短信等方式通知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同时依法送达相关诉讼材料及文书。

  第十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同意电子送达的,人民法院可通过电子邮件等电子送达方式送达相关诉讼材料及文书,可以不再采取其他方式送达。

  第十一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接到催费通知后,可自行选择网上交费或现场交费。

  第十二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通过网上立案提交的电子材料,其效力与纸质材料相同。采取电子方式送达的,加盖人民法院立案专用电子印章;邮寄送达的,加盖人民法院立案专用印章。

  电子材料不真实的,由提交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对网上立案调解不成登记立案的,人民法院依法确认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提出网上立案申请的时间为起诉时间。

  人民法院对网上立案申请要求补正,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及时补正完成的,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提出网上立案申请的时间为起诉时间。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未在补正期限内补正或补正不符合要求的,视为未起诉。

  第十四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申请网上立案,接到催费通知后未在法律规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的,依法按撤诉处理。

  连续三次以上申请网上立案,但接到催费通知后不交纳诉讼费的,列入网上立案失信人员名单。

  第十五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申请网上立案,应当实名注册、上传材料、诚信诉讼,对诉讼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坚持重复提交三次以上的,立案工作人员可予以滥用诉权风险警告;五次以上的,可列入网上立案负面清单。虚假诉讼的,列入网上立案失信人员名单,取消申请网上立案权利。情节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依照有关规定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财产保全案件、管辖权异议案件,由案件承办法官负责审核。

  第十七条  二审案件网上立案申请及电子材料,由原审法院代收。原审案件承办法官应当按本意见第六条规定的时间进行审核,并确保案件电子卷宗在上诉期内随案自动生成。审核通过的,推送原审法院立案部门,由立案部门统一通过内网系统移送上级法院。

  第十八条 再审案件网上立案申请及电子材料,由生效裁判作出法院的立案信访部门代收、审核,代收法院应当按本意见第六条规定的时间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应当查验电子卷宗上传情况,统一通过内网系统移送上级法院。

  一审案件、二审案件承办法官应当确保案件电子卷宗在结案之日起十五日内随案自动生成。

  第十九条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可通过山东法院网上立案诉讼服务系统,对网上立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投诉。相关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十五日内,查明情况,及时反馈。

  第二十条 上级法院应当加强对下级法院网上立案工作的监督考核,对于不及时处理网上立案申请、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补正内容等违反立案登记制有关规定及本意见要求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意见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二、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2、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的行为。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三、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编辑的关于山东省个法院立案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