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类型 > 职务犯罪 > 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的认定是怎样

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的认定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4-27 12:12:18 人浏览

导读:

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都应该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同时遵守各自行业的职业规则,如果违反职业规则的规定,除了要受到公司的处罚以外,可能还会构成犯罪,尤其是一些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行犯罪之事是会受到严惩的,那么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的认定是怎样?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都应该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同时遵守各自行业的职业规则,如果违反职业规则的规定,除了要受到公司的处罚以外,可能还会构成犯罪,尤其是一些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行犯罪之事是会受到严惩的,那么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的认定是怎样?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的认定是怎样

  监察委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二条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第三百八十五条 【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职务犯罪的构成及其要件

  要了解职务犯罪的构成就必须知道一般犯罪的构成我国刑事法律中规定,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主观与客观要件的总和。这种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是法定的是一般犯罪的基本要求。

  (1)职务犯罪主体: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三是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四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2)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

  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一种心理与心理状态。

  (3)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

  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二、职务犯罪最新量刑标准是什么

  1、刑法条文: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4、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本单位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较大”起点一万元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犯罪数额每增加一千八百元,可以增加一个月刑期,确定基准刑。法定刑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5、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本单位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巨大”起点十万元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犯罪数额每增加一万元,可以增加一个月刑期,从而确定基准刑。法定刑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三、职务犯罪的表现形态

  1、官商勾结、参股谋利而形成的权钱交易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过私人生活积累财富的机会增多,少数国家公务人员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捞一把”的思想死灰复燃,以权力换取金钱和其它物质利益便成了当今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

  2、公权私租、中饱私囊而形成的贪污受贿型。该类型突出表现在利用国家赋予的公权力寻租,以国有财产向当事人索贿或受贿。这种职务犯罪轻重有异,涉及面大,往往治而复出,花样翻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其势头有增无减。

  3、公权私用、私欲膨胀而形成的腐化堕落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握有国家权力的公职人员理想信念动摇,经不起时代的考验,有的放松世界观改造,丧失立场,道德沦丧。

  4、衙门作风、失职渎职而形成的严重渎职型。长期以来,由于有些部门权力过分集中,使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存在严重的渎职、失职现象。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的认定是怎样等知识,综上所述,职务犯罪分为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三大类,每个种类的立案标准会有所不同,相关的量刑和处罚也会有所区别。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