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W-Z类罪名 > 行贿罪 > 个人行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个人行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11-19 21:38:08 人浏览

导读:

行贿罪,大家平时也是有一定了解的,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的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的行为。个人行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行贿罪,大家平时也是有一定了解的,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的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的行为。个人行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个人行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对一般行贿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2、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情节恃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关于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标准,法律未作具体规定。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应该从行贿数额、手段、次数、人数、后果、犯罪后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一般是指为谋取个人非法利益,一贯行贿,屡教不改的;为推销伪劣产品而行贿造成严重后果的;为签订假合同,骗取财物而行贿的;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而行贿的;行贿手段或结果又牵连其他多种罪行的;用国家文物行贿或者用优抚、救济、扶贫、教育等专项特定款物行贿以及用党费、团费行贿的;行贿数额巨大或特别巨大,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或者特别重大损失的;在司法机关追诉时,拒不交待罪行,伪造、隐匿、毁灭证据,与受贿人订立攻守同盟的等等。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对行贿人自首的特别规定。关于自首,本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鉴于贿赂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取证难度较大而行贿与受贿又是对应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行贿人主动交待行贿行为实际上是对于受贿人的揭发检举,属于立功表现,因此,为了分化瓦解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受贿犯罪,落实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本条第2款款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对行贿人自首的特别规定,是对我国自首制度的重要补充。

  按照现行的《刑法》规定,如果造成“情节严重”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达到了“情节特别严重”的,将会被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是无期徒刑,并且也可以同时判处没收财产。

  二、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条 【行贿罪的处罚规定】对于犯了行贿罪的,将会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因为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造成了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造成了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行贿人在被追诉前有主动交待其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是如果,行贿犯罪行为较轻,并且也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其他特定量刑标准

  如果所行贿数额达到了20万元以上没到100万元的,或者是在10万元以上没达到20万元的,而且还要具备有四种特定的情节之一的,就会属于法律规定中的“情节严重”;

  如果因为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导致造成了经济上直接的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就会认定为“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如果行贿的数额已经达到在100万元以上;或者给经济直接造成严重的损失在500万元以上的;或者在50万元以上还没达到100万元的,而且还具有四种特定情节之一的,这种就会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

  以上中特定的情节分别是:

  1、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向三人以上进行行贿的;

  2、将自己违法所得的钱用来行贿的;

  3、为了能够实施其违法犯罪的活动,直接向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行贿的,并且也严重的危害和侵犯了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

  4、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向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行贿的,并且影响到了行政执法和司法公平公正的。

  行贿罪其实就是一些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公务人员等给予财物的行为。 很多人都知道行贿罪,但是不知道行贿多少就算是行贿罪,也不知道如果犯了行贿罪量刑的标准是怎样的,以上便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个人行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内容,相信在阅读完上文后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