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知识 > 商标侵权刑事案件案值需要多少

商标侵权刑事案件案值需要多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20 16:11:35 人浏览

导读:

商标侵权案案值五万以上的,按照犯罪案件立案。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2、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更多关于商标侵权刑事案件案值需要多少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来解答这个疑惑。

  商标侵权案案值五万以上的,按照犯罪案件立案。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2、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更多关于商标侵权刑事案件案值需要多少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来解答这个疑惑。

  一、商标侵权刑事案件案值需要多少

  商标侵权案案值五万以上的,按照犯罪案件立案。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2、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3、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有法律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成立条件有哪些?

  1、该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可以是任何单位和个人;

  2、侵犯的客体为他人合法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国家商标管理秩序;

  3、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销售的。如果行为人不知情,不构成本罪;

  4、客观方面必须具有经销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并且经销金额较大的行为。经销包括批发、零售、代销等形式。对于犯罪嫌疑人实施销售假冒注册商标时是否明知的认定,应当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认定,只要能证明其知道或应当知道销售的是仿冒品的,即可以认定为明知。

  三、假冒注册商标罪与商标侵权区别有吗

  假冒注册商标其实就是商标侵权的一种,涉及假冒商标的一般都是假冒注册商标罪。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违反国家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第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能成为本罪主体。就自然人而言,只要行为人达到了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即可构成犯罪。就单位而言,单位实施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客体要件

  该罪侵犯的客体为他人合法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以及国家商标管理秩序。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他人的注册商标,但只包括商品商标,不包括服务商标。

  (三)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某一商标是他人的注册商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该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一般情况下,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罪的行为人都具有获利的目的,但依刑法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不是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构成要件,有些假冒商标的行为也可能是为了损害他人注册商标的信誉等。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均不影响本罪的构成。如果是出于过失,即确实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商标是他人已注册的商标,则不构成本罪,可以按一般的商标侵权行为处理。

  (四)客观方面

  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1、行为人必须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一方面,行为人使用商标的商品与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是同一种商品;另一方面,行为人所使用的商标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

  2、行为人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

  一般的商标侵权案件往往可以通过与商标权人协商的方式解决,以上内容就是法律快车编辑为你整理的关于商标侵权刑事案件案值需要多少的相关知识,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感到疑惑,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编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