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知识 > 经济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

经济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4 05:03:47 人浏览

导读:

经济犯罪在现代社会发生但是十分常见的一个事情的,对于经济犯罪就是那些犯罪者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的,但是很多人都是不知道这个经济诈骗罪的判刑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经济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犯罪在现代社会发生但是十分常见的一个事情的,对于经济犯罪就是那些犯罪者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的,但是很多人都是不知道这个经济诈骗罪的判刑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经济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经济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罪的具体量刑标准按照下面的规定来执行。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二、经济诈骗罪常见行为

  信用证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是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

  二是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

  三是骗取信用证的;

  四是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

  其中“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进行诈骗”

  三、诈骗罪增设单位犯罪的法律意义

  诈骗罪增设单位犯罪的实质意义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严重社会危害性、符合诈骗罪客观形态的行为,是否需要追究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一)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诈骗行为具有应受刑法惩罚性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刑罚当罚性,取决于二点:一是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能因为其是以单位名义、为了单位利益就能消除其严重社会危害性。从实践看,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已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在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完全具备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条件。其次,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而不是行为人取得利益。就对法益的侵犯来说,单位集体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与单纯自然人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没有质的区别。

  (二)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诈骗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虽然单位诈骗的事实的存在,但单位实施了诈骗行为不等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并非一切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是单位犯罪。既然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诈骗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名的主体,因此不能认定类似案件属于单位犯罪,因此也就不能对单位进行刑事处罚。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经济诈骗罪的判刑标准是什么的全部内容。诈骗的行为就是提供虚假的消息进行相应的骗取的。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