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量刑 > 假释 > 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

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0 15:29:58 人浏览

导读:

在我国,为了教育改造犯罪份子,实行了假释的刑罚执行制度,针对的特定对象为有期徒刑或是无期徒刑的犯罪份子,同时,在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在我国,为了教育改造犯罪份子,实行了假释的刑罚执行制度,针对的特定对象为有期徒刑或是无期徒刑的犯罪份子,同时,在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一、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

  1、关于对家庭有特殊困难的罪犯的假释问题

  对罪犯家庭有特殊困难,确需本人照顾,请求假释的,在司法实践中,须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证明,如果罪犯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当地具备监管条件,可以不受法定执行刑期的限制,适用刑法第七十三条关于特殊情节的规定,予以假释。但对犯罪集团的首犯、主犯,惯犯、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不予假释。

  2、关于未成年罪犯的假释问题

  为了进一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对未成年罪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犯罪时未成年,在刑罚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且假释后具备监管条件的罪犯,可以不受法定执行刑期的限制,适用刑法第七十三条关于特殊情节的规定,予以假释。但对犯罪集团的首犯、主犯,惯犯、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的假释,应从严掌握。

  3、关于老、残罪犯的假释问题

  对老年和身体有残疾(不含自伤致残)罪犯的假释,应注重悔罪的实际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十年以上,丧失作案能力或者生活不能自理且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老、残罪犯,可依法予以假释。

  4、关于执行原判有期徒刑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时间的计算问题

  根据刑法第四十二条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的规定,对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适用假释,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时间,应从羁押之日起计算。

  5、关于有期徒刑罪犯的假释考验期限问题

  对于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有适当的考验期限。根据刑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在司法实践中,对有期徒刑犯假释考验期限的掌握,一般不少于六个月。

  6、关于对在看守所服刑的罪犯的假释问题

  根据有关规定,在看守所服刑的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和判决生效后经折抵余刑不足一年的罪犯,以及个别余刑一年以上,因特殊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罪犯。在司法实践中,对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和判决生效后经折抵余刑不足一年的罪犯,一般不予假释;对余刑在一年以上的罪犯,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应由关押罪犯的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经主管公安机关审查同意后,报请同级人民法院裁定。

  7、关于罪犯减刑后又假释的间隔时间问题

  罪犯减刑后又假释的,一般以间隔一年以上为宜;对于一次减二年或者三年有期徒刑后,又适用假释的,其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年。

  二、假释申请程序如何办理

  由执行强制劳动改造的监狱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并附以下材料:

  1、罪犯评审鉴定表;

  2、罪犯奖惩表;

  3、终审法院判决书和裁定书;

  4、历年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5、罪犯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具体材料;

  6、未成年或者老残(自伤自残除外)的材料。

  对无期徒刑假释建议书应当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局同意后再提出假释建议。

  三、不能适用假释的情况

  1、不管对罪犯所判处的是什么刑种与刑期,对累犯不得假释。

  2、对实施了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并且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暴力性犯罪”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种犯罪外,还包括其他对人身行使有形力的犯罪,如伤害、武装叛乱、武装暴乱、劫持航空器等罪。

  3、对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其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此外,法律对适用假释规定了严格的司法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根据刑法第82条规定,对于犯罪人假释的,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

  以上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申请假释时需要注意什么的内容,由此可知,一般情况下,申请假释时,需要区分不同的犯罪情况,只有适用假释条件的,才能办理假释手续。如其它疑问,欢迎向法律快车发布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