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事动态 > SIM手机卡遭克隆 专家提醒妥善保管其密码

SIM手机卡遭克隆 专家提醒妥善保管其密码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3-13 02:32:31 人浏览

导读:

SIM卡是客户识别模块的简称,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SIM卡的使用,完全防止了并

SIM卡是客户识别模块的简称,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 SIM卡的使用,完全防止了并机和通话被窃听行为,并且SIM卡的制作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来完成的,从而可靠的保障了客户的正常通信。

只要提到借钱,百分之九十多就可能是诈骗了,专家提醒妥善保管SIM卡及其密码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不久前,北京的谢先生像往常一样正在家休息。

“我的手机没钱了,给我买三百块钱的充值卡,用短信把充值卡号发过来。”十几位同事的手机上,同时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是不是他正在办事或者正在开车,没法自己充钱?”没有多想,几位同事直接把充值卡密码发了过去。

这时,谢先生还并不知情,直到有同事关切地打来电话询问他是出了什么事,谢先生才发现自己的手机已经不能用了,用座机拨打自己的手机,听到了“对方已欠费停机”的应答。

谢先生的手机并没有欠费,怎么就停机了?是谁往同事的手机上发短信要充值卡呢?

“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新型手机诈骗。”无锡市刑警支队副队长周天平告诉记者,很可能是犯罪分子盗取了谢先生的服务密码,然后挂失了他的手机。

——可能性一——

密码遗泄露遭挂失

现场还原:不法之徒盗得了谢先生的SIM卡密码,然后到挂失了谢先生的SIM卡,这样,这个人就拿到了中国移动补发给他的新卡。接着,他然后将手机呼叫转移到了一部已经停机的座机上,又在营业厅打印了谢先生的通话记录,然后给这些通过话的号码上群发了要充值卡的短信。

疑问一:仅用密码就能挂失电话卡?

就此疑问,记者致电中国移动的技术人员,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虽然到移动服务大厅的柜台挂失SIM卡时需要出示身份证件,但是如果犯罪分子在知道了手机号的密码之后,还是可以通过语音服务将该号码挂失,可见手机号服务密码的重要性。

疑问二:别人挂失之后,我的手机号还能用吗?

不能用,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一旦被挂失,谢先生手机中的SIM卡就作废了,而犯罪分子拿到的那张SIM卡才是可以使用的有效卡号。而且,SIM卡被作废后,很多手机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任何变化,所以谢先生一直不知情。

疑问三:别人怎样盗取我的密码?

技术人员介绍说,每张SIM卡的密码是随机的,因此有人试图猜出某人手机卡密码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谢先生也肯定地说密码从未告诉过他人,随卡赠送的密码卡也在家好好地躺着。密码是如何丢失的,对此警方还未找到技术方面的答案。“极有可能是受害者有意无意间,用手机上网中了木马病毒,泄露了密码。”周天平说,目前此类新型诈骗案件很少见到,因此具体的密码泄露原因还需进一步工作。

——可能性二——

手机卡遭“克隆”

另一种可能是谢先生的手机卡被“克隆”了。

可能您也看到过各运营商“一卡多号”的广告,其实这种技术已经出现了很久,“手机魔卡”、“SIM卡复制器”都是“一卡多号”的化身。

所谓“一卡多号”就是在一张手机卡上面合并多个手机号码,不用关机就能切换你需要的手机号码,每个号码都能在一张SIM卡上正常使用。网上有很多商家在出售这些复制SIM卡的设备。记者通过QQ联系上一位“销售人员”,他说此类设备由一个读卡器和空白卡组成,先将SIM卡通过读卡器将信息上传到电脑上,然后再将空白卡置于读卡器内即可复制。

“克隆”的结果就是“一号多机”以及“一机多号”。复制后,这些卡在使用上跟原来使用的手机卡一样,更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此类卡可反复擦写100万次,而且通过不同的空白卡,不论移动,联通和小灵通都难逃被“克隆”的命运。

在这些兜售“魔卡”的网站上,它们因“扩充容量、换号免关机、免停话、节省资费、信号互补”等优点被推荐给“商务人士”,但显然很多并非“商务人士”的人盯上了这些优点。

如果谢先生曾经在一些信用得不到保证的维修点修过手机,或者手机被陌生人拿去使用过,都可能被人复制SIM卡。

——防范措施——

专家提醒妥善保管SIM卡

不法之徒绞尽了脑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段,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可谓防不胜防。那么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有关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议一:短信内容要警惕

此次诈骗短信的特征是,对方指明要充值卡号,而不是直接让人为手机充值,这就是极大的漏洞。所以碰到此类情况,可以打座机找到本人求证,或者询问部分其他同事。如果找不到人,可以直接为其手机直接充入少量话费。

建议二:保存好SIM卡的密码

首先要保存好自己手机SIM卡的密码,另外不要随便将手机借给陌生人,定期到电信部门打印话费清单或通过服务电话查询,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电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反映,避免遭受损失。如果怀疑自己的SIM卡被复制了,立即去补办一张SIM卡。

建议三:不将SIM卡轻易给人

妥善保管好SIM卡,因为SIM卡即使能够被复制,也只有是在不法分子拿到您的SIM卡的前提下。因此不要轻易让他人拿到您的SIM卡,在手机维修时,务必将SIM卡事先取出;对于新入网的客户,也要注意检查手机卡包装是否完整,以防他人提前动过。

相关链接

QQ视频要钱 谨防是诈骗

今年7月,浙江杭州的钱先生在家聊QQ时,忽然发现他姐夫的QQ头像亮了,接着姐夫一边打开视频聊天窗口,一边发过来以下文字:“我上海的一个朋友出了车祸急需用钱,请马上汇款1万元救急,账号:XXXXXXX。”钱先生立马赶到银行,往该账号汇了1万元,之后姐夫让他再汇2万元,他不假思索地照办了。隔天,钱先生见到姐夫,问起这件事情,才知道受骗了。杭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介绍说,4月到7月以来,该市发生这类案件80起,经济损失近34万元。

周天平说这是一种与手机短信非常类似的诈骗手段。最近他们在广西抓获了一个利用QQ视频冒充好友诈骗的团伙,一行9人,初步统计涉案金额有几十万。

这些犯罪分子先跟一些网友视频聊天,在聊天的同时,将这些网友的视频录下来,再用一些木马病毒或其他黑客程序盗取这些网友的QQ号密码。然后,再登录这些QQ,用QQ视频欺骗器播放事先录好的视频,以迷惑原QQ主人的网友,最后以各种各样的是由借钱,由于大部分网友并不知情,看见了熟人的视频就信以为真,继而上当受骗。

这些犯罪分子多为结伙作案,分工明确,有人与被害人聊天,实施诈骗行为,有人负责提款。犯罪分子聊天过程中也会想方设法打探对方个人资料,受骗者大部分是QQ资料中的亲戚和朋友。

为什么QQ视频诈骗案件频发?这些犯罪分子哪儿来的这么高的科技水平?

原来,在国内的某些网站上,公然兜售有QQ视频欺骗器和欺骗教程。只要花几百元,就能获得这些高科技诈骗工具,还能获得详细的教程。

警方提醒广大网友:

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不要随便接收他人发来的信件或链接,有可能这些信息中包含各种盗取个人资料的病毒;即使在视频聊天中,画面上是你认识的朋友,但与你聊天的人很有可能是陌生人,这一点目前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所以确认身份时,可以提问一些只有两人了解的问题;在进行视频聊天时,涉及财物、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内容一定要慎重,最好再能通过其他方式,如电话、其他网络聊天工具进行核实和确认。

“只要提到借钱,90%多就可能是诈骗了。”周天平说。

延伸阅读

偷QQ违不违法?

今年3月底,从深圳南山区法院对一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盗窃QQ号码案作出了判决,11名被告因侵犯通信自由罪分别被判处6个月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这为各种商业病毒在网上泛滥的局势敲响了警钟。

依照法律规定,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应该是“公私财物”。但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均未将QQ号码、Q币等纳入刑法保护的财产之列。因此,QQ号码和Q币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产保护对象。所以,即使公安机关抓了那些偷QQ的人,公诉机关也很难对其提出盗窃罪的指控,指控罪名所涉犯罪对象与法律规定不符,判决不构成盗窃罪。这也是QQ以及一些其他网上资料被盗成风的原因。

网络侵权不只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争议比较大的。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还有所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法理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所以 QQ使用者还是应该加强自我保护,购买大量虚拟财产时要慎重、不要将隐私信息和重要客户资料通过QQ平台储存。就算以后相关立法出台,在民事领域也不排除会有责任分摊的问题,如同信用卡持有者也要承担妥善保管信用卡和密码的责任一样。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广大网民更期望对于网络权益保护的法规条例也能与时俱进,尽快填上这块空白。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