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抢劫罪 > 抢劫没抢到应该怎么样定罪

抢劫没抢到应该怎么样定罪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24 07:14:25 人浏览

导读:

抢劫罪在我国刑法中是比较重要的罪名之一,它是以暴力手段或者其他暴力性质的措施来进行实施的,通常会危害到其他人的生命健康权。那么,抢劫没抢到应该怎么样定罪呢?我相信你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今天法律快车的小编就带你详细了解有关于此的问题。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抢劫罪在我国刑法中是比较重要的罪名之一,它是以暴力手段或者其他暴力性质的措施来进行实施的,通常会危害到其他人的生命健康权。那么,抢劫没抢到应该怎么样定罪呢?我相信你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今天法律快车的小编就带你详细了解有关于此的问题。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一、抢劫没抢到应该怎么样定罪

  在涉及到财产方面的犯罪时,往往在定罪的时候要求实际要非法获得了对方的财物才行,否则的话可能就不会被认定为犯罪。而对于抢劫罪来讲,因为属于比较严重的暴力型犯罪,可能在这方面的要求就不同。那结合法律中的规定,一般抢劫没抢到钱怎么定罪呢?

  抢劫罪是行为犯,不仅以抢劫到的钱财为定罪量刑依据。只要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抢劫行为,就构成抢劫罪。法院会根据犯罪人的年龄、作案时间、作案手段、地点和造成的结果量刑处罚。所以即使此时没有抢劫获得财物,也是会按照抢劫罪来定罪处罚的,但因为实际没有抢到财物,在量刑的时候就会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犯罪分子从轻或者减轻进行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二、杀人抢劫怎样定罪处罚

  抢劫罪一般是先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而后取得财物,使用暴力、劫取财物者是故意的;故意杀人罪,行为人杀人后,劫走被害人的财物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其杀人、劫物也都是故意的。因此,在这方面二者也有相似之处。对抢劫杀人案件的定性,要根据案件的特点,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从司法实践看,抢劫杀人案件主要有三种情况:

  A、先杀人后拿取财物的案件,即事先只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而无抢劫他人财物的目的。杀人以后,见财起意又将被害人财物拿走的案件。应以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定罪处罚。

  B、在实施抢劫财物过程中先杀人后劫物的案件,即在抢劫财物过程中,先将财物的所有人、经管人杀死,剥夺其反抗能力,当场劫走其财物,杀人是劫走财物的必要手段的案件。虽杀人在先,劫取财物在后,但都发生在抢劫过程中,而且杀人是劫取购物的必要手段。因此,应定抢劫罪。

  C、抢劫以后又杀人的案件,即抢劫财物后,为了保护赃物、抗拒逮捕、毁灭罪证,当场又杀人的,或者为杀人灭口而杀死被害人的案件。杀人灭口行为,与抢劫没有内在联系,因此是两个独立的犯罪,应分别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两罪并罚。至于抢劫后为了护赃等而当场使用暴力杀人的,应视为抢劫行为的继续,仍只能定为抢劫罪,为护赃而当场行凶杀人,可作为从重处罚情节。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抢劫杀人案件的定性要把握两条界限:一是杀人是否发生在抢劫财物过程中,二是杀人是否是抢劫财物的必要手段,是否与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之间存在目的与手段的内在联系。如果杀人行为发生在抢劫过程中,而且是抢劫财物的必要手段,应定抢劫罪;如果杀人行为发生在抢劫财物过程之外,或者虽与抢劫财物过程有联系,但与抢劫财物无内在联系,应定故意杀人罪。

  三、持枪抢劫杀人案如何定罪处罚

  持枪抢劫杀人案,应当按照抢劫罪定罪量刑,可以判处死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通常情况下犯罪分子抢劫没抢到定为抢夺罪,但是这也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的资料整理。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以后可以更加清楚了解抢劫没抢到应该怎么样定罪这个问题。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