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首字母A-G类罪名 >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 气枪铅弹量刑标准有何规定

气枪铅弹量刑标准有何规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5-28 18:06:56 人浏览

导读:

我们国家对于枪支是严格控制管理的,除了法律允许的特殊人员,私人是不能制造、销售或者持有枪支的,否则就要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罚,严重的还会要判刑。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利益会不惜以身试法,做一些简易的枪支,比如气枪,那么气枪铅弹量刑标准有何规定?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国家对于枪支是严格控制管理的,除了法律允许的特殊人员,私人是不能制造、销售或者持有枪支的,否则就要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罚,严重的还会要判刑。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利益会不惜以身试法,做一些简易的枪支,比如气枪,那么气枪铅弹量刑标准有何规定?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气枪铅弹量刑标准有何规定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刑事案件定罪量刑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对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刑事案件定罪量刑问题作出规定。

  《批复》指出,近年来,部分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就如何对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持有、私藏、走私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用铅、铅合金或者其他金属加工的气枪弹)行为定罪量刑的问题提出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经过研究,作出批复。

  《批复》明确规定,对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持有、私藏、走私以压缩气体为动力且枪口比动能较低的枪支的行为,在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如何裁量刑罚时,不仅应当考虑涉案枪支的数量,而且应当充分考虑涉案枪支的外观、材质、发射物、购买场所和渠道、价格、用途、致伤力大小、是否易于通过改制提升致伤力,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动机目的、一贯表现、违法所得、是否规避调查等情节,综合评估社会危害性,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批复》同时明确,对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持有、私藏、走私气枪铅弹的行为,在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如何裁量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气枪铅弹的数量、用途以及行为人的动机目的、一贯表现、违法所得、是否规避调查等情节,综合评估社会危害性,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二、非法持有枪支怎么判刑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量刑幅度及具体量刑标准

  1、《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定罪处罚:

  (1)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一支的;

  (2)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它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

  (3)非法持有、私藏军用子弹二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一千发以上或者其它非军用子弹二百发以上的;

  (4)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一枚以上的;

  (5)持有、私藏的弹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

  三、非法持有枪支罪的认定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故立法上没有规定数额、情节的限制。但是,根据本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应认为是犯罪,可以依照其他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在区分罪与非罪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要把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与未携带持枪证件而携带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后者显然也违反了枪支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25条的规定,对未携带持枪证件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扣留其枪支、弹药,而不能认定为本罪。

  2、要把本罪与在禁止携带枪支、弹药的区域、场所携带依法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后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4条的规定,应由公安机关对个人或者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处以警告或者15日以下拘留,并没收其枪支、弹药,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但不构成犯罪。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气枪铅弹量刑标准有何规定等知识,通过文中可知,对于非法持有、销售或者制造气枪的,应当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来量刑,要对社会危害性进行整体评估,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