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非法拘禁罪 > 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怎样赔偿

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怎样赔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3 11:30:20 人浏览

导读:

非法拘禁他人的危害是巨大的,严重的可能导致受害者死亡,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该怎么惩罚嫌疑人。那么,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怎样赔偿?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有什么区别?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非法拘禁他人的危害是巨大的,严重的可能导致受害者死亡,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该怎么惩罚嫌疑人。那么,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怎样赔偿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有什么区别?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怎样赔偿

  根据刑法第238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犯非法拘禁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的,从重处罚。

  所谓具有殴打、侮辱情节,是指为实行非法拘禁而在拘禁过程中进行殴打或侮辱。作为非法拘禁罪严重情况的殴打、侮辱是否包括殴打、侮辱行为独立构成犯罪的情形,应当包括轻伤罪和侮辱罪在内,但是不应包括重伤害的故意伤害罪在内,对于过失造成重伤的,应适用非法拘禁罪的加重结果犯之法定刑;故意造成重伤的,则应根据本条第2款的转化犯规定,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所谓“致人重伤”、“致人死亡”仅仅是指过失致人重伤、致人死亡,且不包括以轻伤为故意而过失地造成重伤的情形在内,因为这种情形仍为故意重伤罪的范畴。

  所谓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指的是为索取合法债务的情形。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拘禁罪的规定处罚。而如果是行为人为索取非法财物而扣押、拘禁他人的,按照司法解释仍定非法拘禁罪。

  二、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2、客观方面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

  (1)行为人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2)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拘禁行为,故意剥夺他人人身自由;

  (3)行为人有造成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结果;

  (4)行为人采用了捆绑、关押、禁闭等手段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

  3、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犯罪主体包括无权行使拘禁权的人和有权行使拘禁权的人滥用职权两种非法拘禁行为。

  4、主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主观方面的表现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采取的行为会产生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而故意为之,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产生的故意行为。

  三、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有什么区别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主要在于,绑架罪的构成不仅要求有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而且要求有勒索财物或满足行为人不法要求的目的以及与此相应的勒财或提出不法要求的实行行为。而非法拘禁罪仅要求行为人具有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实践中,涉及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界限区分问题的主要是为索债而绑架、扣押人质的案件。刑法第238条第3款明确规定: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我们认为,对于索债而绑架、扣押人质的案件,处理时应注意,如本法颁行前的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与本法冲突的,不应再参照适用,并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注意区别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之界限:

  1、刑法第3款规定的“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指的是合法债务,为索取非法债务如赌博债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债权债务关系不明的,行为人确系出于索取合法债务的目的而实施绑架行为的,应以非法拘禁罪定性。但是,对于行为人与他人有债权债务关系而绑架、扣押人质的案件,也要认真考察行为人的真实意图,对行为人绑架、扣押人质而目的不在于索取债务的,对行为人仍要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2、为索取债务绑架他人后,向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索得债务后,又索取额外财物或以人质相挟提出其他不法要求的,行为人同时触犯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两个罪名。但应视此情况为想象竞合犯(实施一个索取财物行为,而财物中既有债务又有额外财物时)或吸收犯的形态,对行为人以绑架罪一罪处理。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你准备的“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怎样赔偿”的全部内容,法律快车小编提醒大家,非法拘禁罪是国家大力打击的,一经发现可以报警处理。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