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状态 > 犯罪预备 > 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7 04:45:03 人浏览

导读: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听到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这三个词。但是很多人也只是知道有这样的东西存在而已,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那么这三个事物有什么不同呢?这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含义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听到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这三个词。但是很多人也只是知道有这样的东西存在而已,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那么这三个事物有什么不同呢?这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含义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预备是指准备犯罪,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未得逞,犯罪中止是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犯罪既遂是除了以上行为,已经完成了犯罪。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

  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

  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其中包括:

  (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的器械物品,如枪弹、刀棒、毒药、绳索等;

  (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物品或者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如钳剪、刀斧、锯锉、爆炸物等;

  (3)专用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

  (4)用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如翻墙爬窗用的梯子或绳索等;

  (5)用以掩护犯罪实施或者湮灭罪证的物品,如作案时戴的面罩、作案后灭迹用的化学药品等。犯罪工具本身危害性和复杂性可以反映出预备行为不同的危害程度。

  所谓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于犯罪的需要。

  2、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这类犯罪预备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7种:

  (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

  (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例如为实施入户盗窃而事先练习爬楼入窗技术。

  (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

  (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犯罪地点。

  (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等等。

  三、如何认定犯罪中止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含义是什么的相关内容。着三种有关犯罪的行为,我国法律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只要弄清楚了定义就很快可以区分开来。还有相关的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