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损害赔偿知识 > 达到轻微伤赔偿多少钱

达到轻微伤赔偿多少钱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5-28 11:16:21 人浏览

导读:

凡是涉及到人身受到损害的,如果想要获取赔偿就可以对所受伤残的程度进行一个鉴定,然后可以根据鉴定结果所鉴定的受伤害等级进行索赔,主要赔偿的金额与受伤程度挂钩。那么达到轻微伤赔偿多少钱?以下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进行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凡是涉及到人身受到损害的,如果想要获取赔偿就可以对所受伤残的程度进行一个鉴定,然后可以根据鉴定结果所鉴定的受伤害等级进行索赔,主要赔偿的金额与受伤程度挂钩。那么达到轻微伤赔偿多少钱?以下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进行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达到轻微伤赔偿多少钱

  根据医疗费等直接费用计算,轻伤一般可以要求赔偿5至6万元(参考数目),如果构成残疾的,可以要求10万元以上赔偿。加害人需要受害者写谅解书,达到减轻从轻处罚,如果没有谅解书的,一般都是判决实刑的。

  1、各种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

  2、根据具体案情来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十八条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二、造成他人轻微伤的处罚责任

  1、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没有刑事责任、只有行政责任(治安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一般轻微伤可以由公安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后不再处罚;若调解不成可处罚款或15天以下行政拘留。

  2、拘留或罚款:

  (1)给予双方治安处罚,应由县级公安局决定,不是你“提出”不提出的问题。

  (2)拘留是五日以上十日以下,如果你是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拘留可以是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

  (3)罚款可以是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严重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

  (4)可以既拘留、又罚款,即并罚。

  依据是:《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三、打人轻微伤怎么处理

  故意伤害、殴打他人案件,伤情程度应当以法医鉴定意见为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处理:

  1、双方自行和解或由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是否形成协议依双方的意愿。公安机关一般不会插手处理,但是严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或和解协议显失公平等情况除外。

  2、一方或由群众报案至公安机关的,公安机关在接报案后应当调查案件事实、固定和收集证据。

  在案件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可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之规定主持调解,调解原则上进行一次,必要时可以再进行一次,调解应当制作《调解笔录》。如调解成功,双方达成协议且履行的,公安机关不予处罚,调解达成协议的办案单位应当制作《治安案件调解协议书》;

  如经调解,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此时公安机关程序结束,民事赔偿问题由被侵害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或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达到轻微伤赔偿多少钱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达到轻微伤的赔偿标准根据医疗费等直接费用计算,一般可以要求赔偿5至6万元,具体的需要根据具体案情来计算。如果您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欢迎您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