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司法考试 > 司考经验 > 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甄别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经验

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甄别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经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0-19 14:48:43 人浏览

导读:

之所以写这个帖子,有见于每年都有不少考生被错误的过关经验误导,结果南辕北辙,一败涂地,非常不值得,一个从未参加过司法考试的初学者,从哪里获得司法考试的第一手资料?当然他们会寻求“过来人”的帮助,大三的学生常常去寻找自己的师兄师姐,在职备考的考生更多

之所以写这个帖子,有见于每年都有不少考生被错误的过关经验误导,结果南辕北辙,一败涂地,非常不值得,一个从未参加过司法考试的初学者,从哪里获得司法考试的第一手资料?当然他们会寻求“过来人”的帮助,大三的学生常常去寻找自己的师兄师姐,在职备考的考生更多的去网上查看所谓的“过关经验”贴,无论形式怎么样,结果都是知道了很多关于司法考试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误导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部分考生在通过司法考试之后不愿意坦诚地告诉别人真实的过关经验,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夸大司法考试的难度,告诉你“你不行的,你考不过,我每天睡3个小时,学了9个月才过的”,洪金宝在《A计划》里面跟海盗头说:“香港警察都来岛上了,岸上站不下都站到海里去了”海盗头说:“夸张!!”,洪金宝说:“不夸张你不信嘛”,他一夸张你就信了,这是第一种极端,第二种极端是吹嘘司法考试多么简单:“我就准备了1个月就过了”“我一个师兄(师姐)就看了一遍民法和刑法就过了”等等,这个也是不可取的。

其实更多的考生连自己真实的过关经验都不知道,他能告诉你客观的经验么,显然不能。我举个例子,我有个同学,本科读人民大学,学金融的,成绩优秀,在外企上班之后,觉得工作太无聊了去考司法考试,2010年参加了司考,考完之后我打了个电话,他说:“没感觉,过了也正常,不过也正常”,我相信很多考生考完之后都是这种感觉,让他这个时候讲过关经验,他100%说不出来,因为他很缺乏自信,11月成绩出来之后,他过了,考了420多分,很正常,我早就预料他能过司法考试,他主动打了个电话给我:“司法考试也不怎么样嘛,很简单,准备了就能过”这时候又充满自信了,相信很多考生和他一样,成绩出来之前和成绩出来之后对司法考试的反差这么大,那他说的备考经验还能够相信吗?

很多通过考生在写“过关经验”的时候只说你要做什么,而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说,“你一定要看三大本第一卷”,但是他不说为什么要看,“大家一定要把三国法学好”,为什么?也没有说。没有根据的建议,我凭什么相信你呢?是呀, 有朋友会说:“你刘云飞写的这些东西也都是一家之言,凭什么相信你?”,放心,我在提出一种建议的时候一定会辅之以充分的理由,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欢迎反驳。

那么我们面对众说纷纭的“过关经验”,怎么才能甄别其中不合理的信息,选择对自己最有帮助的经验呢?

第一、设身处地,你参考的经验一定是和你情况相似的,比如你是大三的学生,就不要看《在职带娃妈妈 司考过关感悟》这样的经验,跟你完全不是同一种情况,她的经验或许是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还拿着一本《刑事诉讼法》法条,这个对你有什么帮助呢,你又不用带孩子。你是法院工作的书记员,就没必要看《38岁农民工:13年自学法律 420分过司考》这样的经验,帖子里说“司法考试需要持之以恒,我考了8年,前七年虽然没过,但是给我第八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第八次终于高分通过了”,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对你有帮助吗,你农民工考不过没什么影响,我一个公务员要是也来个八年抗战,考过了还有什么用呀,升职呀、晋级呀,全都没戏了,你是时间充沛,我是时间紧迫呀,今年不过,明年法院就把我辞退了,岁数大了,公务员也考不了了,我也得去当农民工了,请同学见谅,我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并不包含任何对农民兄弟的歧视和贬低,我爸爸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扯远啦,收…… 这种经验不但没有帮助,反而还会误导你,当然这是第一步,因为即使你找的就是自己那一类人的经验贴,他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那么怎么甄别呢?

第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什么意思呢?看经验的时候,先看开头,开头最能反映经验者的心态,开头就夸大难度的,要坚决的摈弃,开头就吹嘘简单的,更要摈弃,这说明作者的立场已经非常明确了,不是炫耀就是悲观,这种帖子没必要往下看了,它就是一副毒药,越往下看危害越大。这是什么道理呢?很多考生在通过司考之前,严格地说是在成绩出来之前,是非常悲观的,甚至非常的厌世,但是成绩一出来就打破了他这种情绪,他会非常有信心,天下第一考都被我考过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这种情绪非常容易膨胀,也就是信心极度膨胀,在这种情绪支配下的大脑是想不出什么好主意的,只要他过了,他会觉得他以前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经验”,是“毋庸置疑”的,我从7月开始每天看10个小时是正确的,我8月坚持每天晚上跑步也是正确的,越往下会越夸张,备考期间找一个非法本的女朋友是正确的(或者找一个法本的女朋友也是正确的),每天晚上吃晚饭抽三只烟也是正确的,每天晚上上网看看猫扑也是正确的,早上起来吃三个鸡蛋也是正确的,总之,什么都成了经验,这就是全面肯定,相反,如果没过就很容易“全面否定”,所以这种极端的经验是不可取的,经验贴前三句话没有明确的夸大或者吹嘘,没有明显地语气用词,这样的帖子可以继续往下看。

第三、提到你一定要去某某培训机构的可以不看了,这种帖子不客观,每年有一些培训机构在上完一年课之后,悬赏学员写所谓的“过关经验”,这是做广告的,这些过关经验会被用在以后的网络宣传里面,过关经验里面必然有推荐你“去报个班呀,不报班肯定过不了”之类的话,这是不可信,当然介绍培训机构的帖子不好不是说培训机构老师写的帖子不好,有些老师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不会随便忽悠学生,比如邹建章老师,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位老师,邹老师虽然只有本科学历,但是写的文章都是比较中立的,邹老师虽然是搞司法考试培训的,但是他是对学生比较负责的,他写的东西还是值得一看的。简而言之,不要看作者是谁,要看文章是广告还是“真功夫”,如果文章通篇在介绍报这个班报哪个班,那和司法局门口发广告传单的已经没什么区别,可以果断地舍弃。

第四、我总结了几条容易误导考生的信息,给大家一一分析一下:

误区一:只用看《专题讲座》就足够了,其他的书都可以不用看。说这种经验的人有可能是基础非常扎实的法本大三学生,这种人确实只用看《专题讲座》,因为其他的知识平常在课堂上学的很扎实了,因此如果你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根本就没有学过法学,只看《专题讲座》就基本宣告你今年不可能通过了,为什么呢?顾名思义,为什么叫《专题讲座》呢?为什么不叫《民法司法考试教材》呢?为什么要把民法,刑法这些有严格体系的部门法人为地划分成几十个专题来写呢?这是一种投机的心态,比如刑法学本身有100个知识点(当然远远不止这么少),作者经过统计真题发现只有60个考过,那其他40个我在写教材的时候还写不写进去呢?不写,为什么,写了别人说我在写废话,于是真的不写了,这一不写于是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于是有些考生发现,哇~这本书看了就能考,太好了,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你们想想呀,其他40个考点司法考试没考,难道就一点用没有,如果一点用没有,那德国刑法典,法国刑法典发明它干什么?结果作者发现,我只写这60个考点,考点之间就断了联系了,形不成体系了,就好比一支足球队,一般有前锋、中场、后腰、守门员,中国猪协发现前锋比较吸引观众,于是国家队把后卫、中场全部裁撤,就留下前锋,十一个前锋在足球场上能够协调过来么,一个道理,因为考点之间不能形成承上启下的体系,所以作者被迫把法学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一个专题是什么意思,你学这个专题就学这个专题,不要想到别的内容上去,说的太多了,我曾经认真地研究过《专题讲座》一套书,其中李建伟老师确实有水平,基本上《民法专题讲座》是这套书里面最全面的一本,其他的几本就被李建伟老师的光芒所掩盖了,哈哈,所以你们会发现卖《专题讲座》的书商肯定不会单卖,要买你买一套,为什么呀?否则《民法》卷都被买走了,其他的卖不掉怎么办?这套书为什么这么贵?200多一套,因为他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你今年卖不掉明年就没人买了,一年一版嘛,所以今年要卖贵一点。回到话题上,既然《专题讲座》不够,那我还需要看什么书呢?告诉你,最全面的一套书叫《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俗称三大本,这套书是司法部出的,司法部不会搞推广,所以这套书的名气不如《专题讲座》,它的作者基本上是法学领域一线的法学家,民法的王利明,我想李建伟老师也得喊他一声“老师”了,行政法马怀德,刑法张明楷,这些老先生平常不做司考培训的,所以他们写书就非常全面,比如张明楷写刑法,就会写的尽量全面,否则要被骂呀,人家说你写本刑法连“期待可能性”都不讲,你还敢号称法学家,如果你接触过你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很低调的,比方说他们有100分的成就,他肯定说只有50分,相反,某些司考领域的“砖家”,有50分的成就就敢称自己是100分,呵呵,这是后话了,如果你基础不扎实或者压根没基础,那么这套书就是不能不看了,有同学说,我看不下去呀,太多啦,怎么看我在我另外一个帖子《如何避免大意失荆州》已经写的很清楚了,在此不冗述。

误区二:民法要看听某某老师的录音,刑法要听某某老师的录音,更有甚者,把每个学科都列出一个清单,仔细一看全部是某一个培训机构的,就算你不是这个机构的“托”,我想你这么说也是没什么道理的,为什么呢?比如,刑法,你说听某某老师的录音最好,那其他老师的录音你听过吗?没听过,你凭什么说只听这几个人的就可以了呢?呵呵,很简单,他只听过这几个人的录音,然后过了,过了什么都成经验了,于是无论哪个老师,只要我过了你就讲得好,只要我没过你就讲的差,这是不客观的,其实司法考试老师很多,平均一个学科不下10个人,而每个人对老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一个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行政法的林鸿潮老师,个人认为在司法考试领域林老师已经是司考行政法名气最大的老师了,那么实际效果呢,有同学说:“林老师讲的太好了,我听了一遍录音就什么都懂了”,也有同学说:“这个老师讲的太快了,听了半天什么也没记住”,那么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因人而异,基础好的考生你听林老师没问题,基础不好的考生可以试试其他的老师,林老师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我也常常看看他的博客,受益匪浅,当然,学习是另外一回事,现在录音基本上是公开的,网上都有下载,你一个学科多下几个人的,都听听第一段,哪个你听着顺耳就听哪个。

误区三:我就看了几遍某某老师的讲义就过了,说这种话的人八成没有参加过培训,客观上确实有很多老师讲义做的很好,但是讲义做的好不代表讲义有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的老师都不会把所有知识都放在讲义里,这样就没人来听课了呀,那我不是鼓励别人盗版我的讲义了,要知道现在很流行什么“考资”,所谓考资也就是二道贩子,很强的,你今天下午讲的内容,我晚上就给你传到网上去,当年岳不群有鉴于此,使用了很阴毒的一招,他故意把《辟邪剑法》里面改了几个字,然后让左冷禅偷去,结果左冷禅练《辟邪剑法》走火入魔,所以这时候讲义能不能单独看呢,不能,那我是不是一定要报那个培训班才行呢,现在的培训班多是暴利,动辄7000、8000,上W的,完全不用,你去网上下载他的录音就行了,讲义配合录音用,保证你不会被忽悠,还省了几千块钱不是吗,现在很多网站像**呀什么的,都是即提供录音又提供讲义配套的。

误区四:越早准备越好,我当年准备了1年才考了370分。这种误导更是摧残人性的,为什么呢?司法考试毕竟是一门应试,是应试就没必要准备那么长时间,我见过无数坚持准备1年半载的考生,其中不少人悲剧了,为什么悲剧了,因为他从三大本第一卷开始看,从序言开始,看了3天才看到目录,又看了一天看完目录,开始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难怪要看一年半载,原来是不分重点的看书呀,三大本一共大约350万字,你要是每一页都看,看6个月平均每天要看3万字,而且你想也想得到,看完6个月之后你还能够记得第一天看的内容吗,司法考试不要复习的太长,哪怕你再谨慎也是一样,你复习的太长,就导致前面看的后面记不住了,更容易后面坚持不下去,于是7、8两个月在高压的压迫下最终放弃了,一般来说司法考试复习最多不要超过6个月,每天学习的时候要逐渐增加,而不能一开始就看10个小时,2、3月的时候可以每天看2、3个小时,每个月增加1、2个小时,到8月的时候进入每天看书10个小时的状态,这样的进度是比较合适的。

误区五:考前要去报个突破班,里面有老师泄题。司法考试机构抓住了学生投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推出了一些“突破班”,声称有什么考前信息,司考老师是不敢随便泄题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可能确实知道一些信息,但是老师不可能泄题,你敢说是吧,你说了学生就知道了,学生知道了公安局就知道了,公安局找到你就问你从哪里知道的,于是从你往上找,肯定能找到始作俑者,你不是命题人弟子吗,我直接找你的老师,再看看司考的命题人是什么人,基本上都是法学名家一类的,政法大学的校长院长或者行政学院的教授,他们犯不着为这几万块钱干这种事情,这个风险率太高了,基本上你只要敢说就会被抓,只要被抓,哼哼,这可不是什么纪律问题也不是作风问题,这直接就是“泄露国家秘密罪”,要坐牢的,风险太大了,所以司考培训的课堂上你什么时候见过张明楷讲课、见过王利明、马怀德讲课,他们犯不着赚这点钱,而且反而要回避,所以命题人一般都不会告诉什么信息,所以不要相信什么考前信息,如果你压根没有复习你去报个突破班没问题,反正你裸考也过不了,但是要是你真的认真准备了几个月,这个突破班千万别去,因为突破班上课的时间一般都是9月上旬,这个时间是做真题的关键时期,安安心心做一个星期的真题你会收获更多,要是你去听课了,你会发现没什么收获,怎么做真题,我另外一篇帖子里面写的很清楚。

其实司法考试经验里面的误区远远不止这几条,也不能说这几条最有代表性,但是我相信你看了这几条起码能够避免犯几个错误,这就值得了,我说过,司法考试没有捷径,但是有歧途,我能做的就是让你们少走些弯路,但是不走弯路也不意味着一帆风顺,2012年极有可能是改革年,改革之后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至于如何改革,请等我下一篇帖子《司考改革之路》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