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安全生产法 > 化工安全 > 皮肤化学品灼伤:关键参数对渗透和清洗之影响的试验证据

皮肤化学品灼伤:关键参数对渗透和清洗之影响的试验证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27 21:41:49 人浏览

导读:

BlometJ1,MathieuL1,FosseC1,Sp.lerF2,RihawiS3,GerardM4,MerleH5,SchrageN32008年6月香港世界眼科学术大会研究目的活组织生化成分在接触到刺激性或腐蚀性化学品时遭到损坏从而导致了皮肤化学品灼伤的产生。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直接体内研究方法,

Blomet J1, Mathieu L1, Fosse C1, Sp.ler F2, Rihawi S3, Gerard M4, Merle H5, Schrage N3

2008年6月香港世界眼科学术大会

研究目的 活组织生化成分在接触到刺激性或腐蚀性化学品时遭到损坏从而导致了皮肤化学品灼伤的产生。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直接体内研究方法,采用关键参数来研究皮肤化学品灼伤。敌腐特灵®是有一种活性溶液,具有两性、高渗、螯合的属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敌腐特灵®作为清洗溶液处理化学品喷溅事故,并将其与水清洗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1. 根据氢氧化钠的浓度,体外模拟对氢氧化钠通过膜渗透的情况 1.1 试验设备

模拟眼内腔的容器装有氯化钠(6毫升,420渗透摩尔/千克)
(1)法国瓦尔蒙杜瓦普利沃公司
(2)德国亚琛大学IHT
(3)德国亚琛ACTO
(4)法国Cayenne医院
(5)德国Fort de France医院

1.2 研究结果

接触10分钟后内腔最终pH值 氢氧化钠浓度



氢氧化钠的浓度影响其渗透的速度。浓度越高,渗透就越快。当低于0.2摩时,渗透效果最差。
在55摄氏度的温度下,同样的试验显示了温度的作用,温度也加快了渗透的速度。

1.3 验证间接体内试验模型1

2摩氢氧化钠溶液38秒钟完全渗透角膜,而1摩氢氧化钠溶液120秒钟完全渗透角膜。 如前面所提到的情况,溶液浓度(0.5摩)较低时,渗透不完全。 2. 根据接触时间,体外模拟完全冲洗掉所接触到的2当量氢氧化钠的情况2 2.1 试验设备

此半透膜模型也用于模拟接触2当量氢氧化钠20秒钟或1分钟后进行完全冲洗的情况。“内腔”(25毫升420渗透摩尔/千克的氯化钠)然后通过此膜接触到50
毫升2当量的氢氧化钠。

2.2 2当量氢氧化钠情况下内部pH值的变化

20秒钟接触、3分钟清洗后,使用敌腐特灵®时,外部pH值等于9.12,而使用水时,外部pH值等于12.8 45分钟后,使用两性溶液时,pH值等于9.25,而使用水时,pH值等于11.5 接触1分钟时,pH值曲线都显示出pH值下降的情况。使用两性溶液时,内部pH值为9.4,而使用水时,内部pH值为11.85。 2.3 与动物模型相比,体外模型的有效性

接触2摩氢氧化钠20秒后进行清洗的半透膜体内模型之比较

a)用水清洗

b)用敌腐特灵®清洗

冲洗后16分钟时的OCT - HR图像。
EVEIT模型(兔角膜)1

a) 无冲洗



b) 用1000毫升敌腐特灵®



腐蚀性化学品渗透被阻止了。基质结构蚀变可忽略不计。内皮完好。

敌腐特灵®的两性和高渗属性使得同时处理皮肤表面化学品侵袭和已渗入腐蚀性化学品成为可能。
然而,用水进行的被动清洗方式只能起到稀释的作用,未阻止皮肤组织深层的蚀变。此外,即使用水清洗能去除皮肤表面化学品80-90%,试验显示,由于水的低渗性,水却促使液体向内部流动,促进了侵蚀性化学品向内腔渗透。

结论

这些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以及有效的间接体内模型研究结果一致。
这些直接体内研究结果与体外试验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模型具有半透性、可复制性、与间接体内模型结果类似、执行简单等优点,因此试验模型可以用于评估化学品的腐蚀性以及凸显有效清洗方法的作用。这些现象可以通过采用移植角膜试验模型并借助OCT进行准确追踪和评估;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分析,定量定量研究灼伤。

参考文献
1: Sp.ler & al., Dynamic analysis of chemical eye burns using OCT-HR, JBO 2007, 12(4), 041203
2: Mathieu L &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active eye and skin chemical splash decontamination
solutions diphoterine. and Hexafluorine. with water and other rinsing solution: effects on burn severity and healing, JCHAS 2007, 14(4), 32-39
3: N.F.Schrage, Akuttherapie von Augenver.tzungen, KMA 2004 ; 221 : 253-261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