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安全生产法 > 安全生产制度 > 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

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31 10:28:58 人浏览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劳动安全管理体制。尤其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任务及职责要求十分明确,那就是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首先,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生产与安全是一体化运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劳动安全管理体制。尤其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任务及职责要求十分明确,那就是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生产与安全是一体化运行的,在企业,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氛围都是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贯穿于生产实践的全过程,是矛盾的统一体,最典型、最紧密的如煤矿通风,既是消除瓦斯有毒有害气体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生产活动必备的物质条件,既是安全设施设备,也是生产设施设备,二者不可分割。

其次,企业是投资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是其规模装备投资的主体,分析企业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除了人和管理的因素外,机器设备及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之一,某种程度上主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及安全生产水平,因此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也是安全投入,安全设施、装备的投入主体。

第三,企业是安全培训与教育的主体。在管理三要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设备是靠人去操作的,制度需要人去遵守,安全措施计划靠人去执行,事故隐患要靠人去排除,如果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操作水平、劳动技能低下,就可能造成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才能把“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只有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才能杜绝生产活动中的违章行为和盲目蛮干,实现“我会安全”的现代经营过程。

第四,企业是管理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安全生产的行业管理和国家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职能,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及氛围,但是,如果企业自身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生产投入长期欠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因为行业管理者,安全监督人员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作业现场,去执行具体的操作制度和规章。只有依赖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活动,完善安全生产的方面上内外联动,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第五,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安全有关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与劳动安全有关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习俗、道德,或者说,与劳动安全有关的一切思想、道德、价值、规范(包括规章、法律)等文化的总和,可分为物质、组织、精神三种文化形态,表层的安全文化,如企业的厂(矿)容厂(矿)貌、厂(矿)风、厂(矿)纪,安全生产环境与秩序等,中层的安全文化如内部组织机构、管理网络、分工及规章建设,深层的包括企业员工的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等等,总之,是指沉淀于职工心灵的安全意识形态,它是企业员工对安全问题的响应和情感认同,它能够反映企业在安全方面的一般和特殊要求,它能够对企业的安全形成共识,创造一种人人重视安全的环境氛围,它也能够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反映全体员工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因此,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完善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也能够让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入脑入心,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投入,安全规章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建设等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实现人与机器、人与环境、人(职工)与人(管理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形成人人事事保安全的良好氛围,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