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证据 > 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的后果

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的后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3 07:27:29 人浏览

导读:

一般我们都说在追究神的责任的时候是需要有证据存在的,所以在我们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一定需要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权利受到了谁的侵害。也只有这样发运才能够追究行为人的责任。那么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的后果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民事诉讼程序证据及其相关问题。

  一般我们都说在追究神的责任的时候是需要有证据存在的,所以在我们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一定需要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权利受到了谁的侵害。也只有这样发运才能够追究行为人的责任。那么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的后果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民事诉讼程序证据及其相关问题。

  一、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的后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不足的规定,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民事诉讼开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开庭前一天和律师碰面,或者提前30分钟到法院和律师见面,律师会告诉你法庭程序怎样进行,如何回答法官的问题。这有助于缓解你的紧张情绪及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

  2.你要注意梳理案件的具体细节问题(特别是关于证据的),这些法官在法庭上可能会问到。这些细节问题可能会影响法官对于事实的认定,并最终决定案件的胜负。

  3.注意携带身份证,不然你无法进入法院。

  4.你要带上所有相关文件的原件以备法庭审核。

  5.在开庭前关闭手机或者调至震动。

  6.你做回答法官问题的时候,要针对具体问题回答,简明扼要,不要回答与提问无关的内容,也不要重复已经讲过的话。回答问题不要带个人情绪,以免对法官产生负面影响。

  7.有些案子法官倾向调解,会首先告诉当事人最坏的结果,从而降低当事人的期望值,以便顺利达成调解的目的;这时候不要被这些结论所迷惑,而是要听听律师的意见。

  8.开庭结束后,注意看开庭笔录,发现和自己表述不一致的地方要提出并让书记员修改。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你的案件就不会因为非案件本身的因素而出现失误,使案件能够相对客观公正的得以审理;并且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注意这些,你已经在心理上取得了优势。

  三、律师代理民事诉讼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律师做民事诉讼代理,首先应做到职业常态化

  ①案件的拓展;

  ②接待当事人,从着装、谈案环境、礼节等第一印象考虑;

  ③耐心听取案件陈述,要学会引导当事人不偏主题;

  ④要有接待当事人的资料提纲和指引;

  ⑤不可轻易对案件表态,要留有余地;

  ⑥对案件的进程和对当事人的各种要求,要留有想象的空间;

  ⑦不要虚假承诺和自吹自擂等,但要对案件充满自信;

  ⑧要观察当事人的性格心理特征及经济承受支付能力;

  ⑨每案应有工作记录。

  2、仔细研究案情及熟悉案件材料,不轻易发表看法及仓促上阵

  ①和当事人签订委托合同后,要有条不紊的工作,尽快的研究和了解案件事实,研究相关的证据材料;补强证据。

  ②原被告主体是否适格、切实可行的具体诉讼请求、管辖法院、证据保全、财产保全等等,稍有闪失,轻则麻烦、重则败诉;

  ③在未获得案件的全部信息的情况下,不轻易发表意见,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④律师代理不可仓促上阵,盲目出庭应诉,代理律师在法庭上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常有发生,主审法官当着当事人的面训斥律师屡见不鲜。

  3、代理工作扎实,切忌不拘小节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如果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出现差错和纰漏。

  ①不准时到庭,讲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法官当庭责难;

  ②全天庭审,午间饮酒,法庭酒味,令人反胃;

  ③开庭时手机不静音,甚至接电话和发送短信,对法庭不尊重;

  ④庭审中来回走动、抽烟、随意上卫生间、心不在焉。

  以上就是关于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的后果及其相关问题,民事诉讼程序证据不足将会导致诉讼不利后果由证据提供的一方承担。希望这些资料和步骤足够的清晰,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还是建议您到相关律师事务所咨询,为您解决一些与这方面相关的分歧并解决与民事诉讼程序证据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