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论文 > 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6-05 06:53:42 人浏览

导读:

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提出重新审判的诉讼活动。[1]近几年,当事人不服民事生效判决、裁定,通过检察院提起抗诉的再审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人民法院为审查、核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和原审诉讼案件材料投入了

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提出重新审判的诉讼活动。[1]近几年,当事人不服民事生效判决、裁定,通过检察院提起抗诉的再审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人民法院为审查、核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和原审诉讼案件材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再审改判率却很低,浪费了宝贵的审判资源,同时也造成了当前当事人申诉多、上访多的不利状况。对此,笔者调阅了阜宁法院03年—05年度审结的所有民事抗诉案件再审卷宗,对其中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特点、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对策。
一、当前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民事抗诉案件受案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阜宁法院2003年受理的民事抗诉案件为9件,占再审案件受案总数的21.42%,2004年为13件,占再审案件受案总数的 26.53 %,2005年以上升到21件,占再审案件受案总数的42.85 %。

(二)民事抗诉案件的案件类型逐年增多。2003年受理的9件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涉及4种类型的案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1件,建筑工程合同纠纷2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1件,以及返还财物纠纷2件;2004年受理的13件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涉及7种类型的案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5件,买卖合同纠纷1件,企业承包合同纠纷1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1件,合伙协议纠纷1件,劳务合同纠纷1件,以及财产权属纠纷3件;2005年受理的21件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涉及9种类型的案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8件,买卖合同纠纷3件,农业承包合同纠纷1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2件,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1件,经营合同纠纷1件,租赁合同纠纷2件,离婚纠纷1件,以及返还财物纠纷2件。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类型案件的日益增多,案件的审理难度加大,民事抗诉案件的领域有扩大的趋势。

(三)民事抗诉案件的再审改判率一直较低。2003年受理的9件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维持4件,调解1件,撤诉1件,其他方式1件,改判2件,改判率为 22.22 %,其中改判的1件还是因为出现新证据而部分改判;2004年受理的13件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维持7件,调解1件,撤诉2件,其他方式1件,改判2件,改判率为 15.4 %;2005年受理的21件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维持11件,调解2件,撤诉3件,其他方式2件,改判3件,改判率为14.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的民事抗诉案件的再审改判率维持在20%左右,检察机关抗诉的准确率不高。

2003—2005年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审理情况统计表


二、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增多的原因

(一)部分法官因审判工作和审判作风存在问题,导致当事人不满而申请检察院抗诉。一是在裁判文书的制作方面存在说理不透彻、论证不充分等问题,虽不影响实体裁判,但申诉人却很较真,认为法官可能存在司法不廉洁行为;二是个别案件因在适用法律程序上存在瑕疵或说理部分与裁判结果不一致,导致当事人对实体裁判不满,认为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三是部分法官在审理案件期间或在信访接待时,不注意审判形象,工作不细致,宣传、解释法律不到位,缺乏一定的耐心,态度比较生硬,使当事人对裁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而到检察院申请抗诉。


  (二)上级检察机关将下级检察机关抗诉案件的收案数量作为业绩考核指标。目前,仍存在部分地方的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人民检察院抗诉案件的收案数下达硬性指标的现象,抗诉案件的收案数多少直接与单位或部门的争先创优工作挂钩,调动了检察干警挖掘案源的性、积极性,有时直接与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联系,有些检察机关还在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民事案件申诉、抗诉受理点”,从过去的坐院等案到主动从方方面面挖掘案源。

  (三)部分当事人故意规避上诉风险。当事人在法律文书生效后,选择到检察机关申诉而不去上诉或到法院申诉,很多是考虑到抗诉案件的再审不需要交纳诉讼费用。有的当事人曾直言不讳的说,一审交了诉讼费败诉了,上诉再败诉又要负担上诉费用,还不如到检察院申请抗诉。自2003年—2005年,我院受理的民事抗诉案件中,约有70%左右是属于原审未提起上诉的案件。

(四)部分当事人为拖延原生效裁判执行,以达到非法目的。部分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素质较差,故意规避法律,钻法律的空子,与当事人坑瀣一气,利用在检察机关一旦抗诉成功,案件就进入再审程序,原生效裁判就立即终止执行。而从立案再审到结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为缓解执行压力,甚至转移财产都有可能,从而逃避对生效裁判的执行。在我院2003年受理的9件民事抗诉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1件;2004年受理的13件民事抗诉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5件,买卖合同纠纷1件,计6件;而2005年受理的21件民事抗诉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8件,买卖合同纠纷3件,计11件。这种类型的案件数量虽然逐年增多,但司法实践中再审改判却很少。从涉及金钱给付之诉的抗诉案件的审理情况可以看出,不能完全排除上述存在的问题。

2003—2005年涉及金钱给付之诉的民事抗诉案件再审情况统计表


三、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增多带来的问题

(一)浪费了大量的审判和检察资源。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案件行使监督权,纠正了一些错误判决,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存在片面追求抗诉数而忽视了抗诉质量,从当事人申诉的次数看,有近三分之一是在重复申诉没有成功后,又到检察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为审查,核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及原审诉讼案件材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是无法扭转当前群众申诉多、上访多的状况。

(二)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和诉讼负担。一起普通的民事申诉案件,从向检察机关提请抗诉,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再到法院作出再审判决,一般要经历两级检察机关的处理和两级法院的审理。这样,不仅增加了民事抗诉案件的诉讼环节和诉讼周期,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加重了当事人的诉累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四、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申请抗诉的时限制度和限制抗诉的次数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虽规定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的期限是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超过两年将不能申请再审,但未对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的期限作出明确规定,这往往导致当事人在丧失上诉和申请再审的权利后,通过申请检察机关抗诉获得再审。此外,从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法律严肃性角度看,在抗诉次数的限制上,应以一次为宜。

(二)提高办案质量,改进审判作风。能不能把抗诉案件数量降下来,不能仅靠提高再审案件的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初审案件的办案质量和社会效果。在一开始审理时,就必须减少失误,确保案件质量,并把做好当事人息诉工作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竭力做到案结事了。负责申诉复查和纪检工作的同志,要把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办案质量与办案作风问题,通过院办公会和业务座谈会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相关业务庭,此外还要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这是有效降低抗诉案件数量的基本措施之一。

(三)检察机关应依法行使民事案件事后监督权。不可否认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也确实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生效裁判,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存在片面追求抗诉案件数量以体现检察监督力度,而忽视了抗诉案件的质量与社会效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检察和审判资源,又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容易滋生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对此,检察机关对当事人申请抗诉的案件应加以必要的限制:一是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抗诉条件,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坚决予以驳回;二是检察机关内部不应下达抗诉立案指标,因为法院每年审理的案件数本身不具有确定性,存在问题的案件数同样更不具有确定性,如果强调抗诉案件多成绩就大,必然会出现片面追求抗诉数,而忽视抗诉质量和社会效果。

(四)法院、检察院应当加强沟通和联系。法院和检察院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工作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法律适用的正确性、统一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所以法检两院对待民事抗诉案件在思想认识应当保持一致,在工作中应加强沟通,多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如最高院为了维护法院裁判的既判力,曾对再审不予改判的情形做了原则性规定:1、原判文书在事实认定、理由阐述、适用法律方面存在错误、疏漏,但原判文书主文正确或基本正确的;2、原判结果的误差在法官自由裁量幅度范围内的;3、原判定性有部分错误,但纠正定性问题后,原判结果仍在可以维持范围内的;4、原判有漏证或错引、漏引法条情况,但判决结果仍在可以维持范围内的;5、原判应一并审理,但未审理部分可以另案解决的;6、原判有错误,但可以用其他方法补救,而不必进行再审改判的。而近年来检察机关对以上6种情况仍有提出抗诉,原因就是最高院的这个规定仅是内部规定,检察机关的同志不一定都能了解,各级法院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可以通过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邀请检察机关共同商议民事抗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争取检察机关的理解和支持,对发现上述6个情况的生效裁判,可以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法院改进工作,提高案件质量,法院可以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加以追究和解决。

注释:

[1]在民诉法理论上,民事抗诉分为上诉程序的抗诉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本文中民事抗诉为后者,因为我国《民诉法》规定的民事抗诉仅指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



来源: 中国法院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