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人身权 > 身份权 > 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怎么开

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怎么开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22 00:46:36 人浏览

导读:

居民身份证想必大家都不觉得陌生,拥有中国国籍的人一般都有身份证,不过我国还有一类是税收居民,他们因为需要从事跨国的经济活动,而可能需要在多个国家来纳税,为了防止这类人负税过重,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来协调处理,那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怎么开?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居民身份证想必大家都不觉得陌生,拥有中国国籍的人一般都有身份证,不过我国还有一类是税收居民,他们因为需要从事跨国的经济活动,而可能需要在多个国家来纳税,为了防止这类人负税过重,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来协调处理,那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怎么开?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怎么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我国的个人税收居民分为两类情形:一类是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但不包括虽具有中国国籍,却并未在中国大陆定居,而是侨居海外的华侨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其中,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还有一类是在中国境内居住,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离境不超过30天,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天的外国人、海外侨民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

  值得注意的是,税收居民的判定是以各个国家的国内法规定为基础进行的。当纳税人跨国从事经济活动时,有可能因为有关国家奉行的居民判定标准不同而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务当局同时判定为本国居民纳税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造成该纳税人同时负担两个以上国家的全面纳税义务,造成其税收负担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国际税收协定来关于双重居民身份协调处理的方法来重新判断并协商解决。

  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把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来判定自然人以外的税收居民的优先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通常应认定其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国的居民。对自然人而言,税收协定规定可以依次适用永久性住所标准、重要利益中心标准、习惯性居所标准和国籍标准来解决个人的双重居民身份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的适用是有先后顺序的,只有当使用前一标准无法解决时,才使用后一标准。当采用以上标准仍然无法确定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居民身份时,可由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按照协定规定的程序,通过相互协商确定。

  当我国的居民纳税人需要享受我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税收协定的税收利益时,一般需要向对方国家出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的开具属于依纳税人申请的事项,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和个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居民身份判定并开具证明。纳税人应到其在各区县局、分局的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二、什么是税收

  1、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且,由于税收许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税收分为国税和地税。地税又分为:资源税、个人所得税、个人偶然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

  3、税收主要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公务员工资发放、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医疗卫生防疫、文化教育、救灾赈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三、什么是居民税收管辖权

  居民税收管辖权是征税国基于纳税人与征税国存在着居民身份关系的法律事实而主张行使的征税权。这种居民身份关系事实,是指征税国税法上规定的居民纳税人身份构成标准要件。符合税法规定的居民身份构成条件的人(包括自然人和企业法人),即属于该征税国税法意义上的居民纳税人;而这个纳税国也相应的称作该纳税人的居民国。凡不具备某个征税国税法规定规定的居民身份构成条件的人,则为该征税国税法意义上的非居民,而这个征税国相对于非居民而言则是他的非居住国。由于居民纳税人与居住国存在着居民身份这样的人身隶属关系,居住国政府基于主权的属人性,可以主张对居民纳税人来源于或存在于居住国境内和境外的各种所得或财产价值征收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因此,在征税国的居民税收管辖权下,纳税人承担的是无限纳税义务,即纳税人不仅要就来源于或存在于居民国境内的所得和财产承担纳税义务,而且还要就来源于或存在于居住国境外的所得和财产向居住国履行有关所得税或财产税的纳税义务。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怎么开等相关法律知识。由此可见,每个国家对于税收居民的判定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的税收居民,享有的权利和需要付出的义务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