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民法动态 > 读热门专业 为何工作更难找

读热门专业 为何工作更难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4-21 06:17:18 人浏览

导读:

11月起,广东2010届大学毕业生系列招聘又要打响了,据教育部门统计,至少有近10万往届毕业生因各种原因重投找工大军。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法学、物流、新闻等热门专业,毕业生们的就业状况令人辛酸。追其原因,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诸多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11月起,广东2010届大学毕业生系列招聘又要打响了,据教育部门统计,至少有近10万往届毕业生因各种原因重投找工大军。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法学、物流、新闻等热门专业,毕业生们的就业状况令人辛酸。追其原因,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诸多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每年7000法科生大半人当不上律师

  小哲是华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05级的学生,当年以661分的高分被录取,同届全校法学招生人数有400多人。一心想当律师的小哲收到录取通知书很兴奋,但到了大四要找工作时才知道“入这行有多难”。他告诉记者,去年班上有一半同学选择考公务员,几个月前他为跳槽重新成为找工大军的一员。小哲说,今年5月的求职经历让他备受煎熬。“要找专业对口非常难,本科阶段没有对物权法、经济法进行专门学习,学得太泛,只有半桶水很难找工作。如今只能天天上网查招聘资料,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厚着脸皮给一些单位打电话,大多都回复招聘已经结束。最关键的是,自己对重新求职不再有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小哲的遭遇并非个案。法学专业名字好听,行业社会地位较高,一向是高校竞相开设的专业。中大(中山大学)、华工(华南理工大学)、暨大(暨南大学)、华师(华南师范大学)、广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工(广东工业大学)、华农(华南农业大学)、广商(广东商学院)、广大(广州大学)这9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其中华农一气开了7个法学班,广商2006年也招600人,2008年“缩水”招生后仍有460人。由于多数高校将法学专业作为大班招生,每年广州的驻地高校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保守估计也有6000~7000人。但是,记者在教育部门组织的系列招聘会上采访了多个用人单位,他们大多表示,面试时发现很多法学毕业生法律专业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庞大的法学就业群体面临着就业困境。

  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仅为四至五成,该专业的设置就一定存在问题。据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法学类的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连一半都不到。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统计,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本科专业就业率最低。记者采访时,以上9所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八成都表示打算考公务员。事实上,考上公务员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他同学只好被迫转行甚至可能失业。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无所不在,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为何法科毕业生就业这么困难呢?记者调查发现,正如不少用人单位所反映,高校的法学课程不足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功底,许多人毕业后都考不过司法考试,对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也似懂非懂。[page]

  一位华师的法科学生说,大学开的课程很多,如刑法、民法、行政以及三大诉讼,商法、民事仲裁、法理学、法制史、经济法等,科目虽多,但只求广泛不求专攻。“虽然分设了诉讼法、民商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等不同方向,但事实上大家学的东西也差不多,并没有专业化。比如我们学知识产权法,只是多加了几门知识产权的课,并不能适应企业的专业化要求。”谈到实际操作。这位同学说,“学校的开庭课少,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庭审录像和现实庭审差很远。”

  事实上,毕业后难入本行的不光是法学毕业生,目前签约率比较低的热门专业还有计算机、金融、行政管理、财政学、经济学、新闻、物流等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的研究表明,艺术类、生命科学类、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是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几类专业。而会计学、英语、法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等10大热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约为6.7万,占具本科学历的失业人员总数的三成。据记者调查,排除学生个人因素,这与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有很大关系。

  物流专业

  课程高不成低不就 本科生抢不过专科生

  广工的小蔡谈起自己专业时说自己就是一个“牺牲品”。4年前,物流业的迅速扩张促使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当年小蔡就是以高分考入这个号称“最有前景”专业,结果毕业半年连换了3份工作。“当年炒起物流热,觉得这个专业和社会接轨比较紧密,应该很好找工作。结果发现物流公司几乎只招专科生。”小蔡的同学说。一位物流公司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我们物流多数是小公司,需要一定的体力活,说白了要的就是个搬运工,管理方面很少会有专门的位置,专科就足够了,本科要价高,实在用不起。”

  对此,小蔡认为学校有一定责任。学校未能招到合适的老师教授相应的学科,让老师教一些不是他们专长的科目。教专业财务的任课老师表示,“该门课程他也只是在大二时学过,教起来比较吃力,不过学校分派任务下来,也只好课前做多些功夫,现学现卖。”

  记者获悉,小蔡高考时是广工开设物流专业的第二年,当年招生160人,分数线630分,比该校录取线足足高出60多分。但毕业时物流专业的就业率不到三分之一,处于学院十个专业中的最后一名。由于就业前景不好,该专业2008年招生人数从以往的两班90人缩减为一班。除了广工,中大、华师、广外、华工等高校也开设了物流专业,毕业生转行的现象十分普遍。[page]

  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这些物流专业的教育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师资薄弱、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成体系等问题。各高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来,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仓储、采购等操作岗位,基本无法接触管理岗位。

  对于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广工、华师、广大等高校主管就业工作的负责人。他们直言,一些办学条件差、师资不强的学校赶时髦盲目跟风,高校专业设置趋同也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理想。

  新闻专业

  知识面太局限 进媒体抢不过其他专业生

  新闻专业也是近年一大热门专业,许多考生都希望就此进入媒体工作。而专家指出,新闻院校毕业生的激增使媒体门槛不断抬高,大多数媒体的一般采编人员已经饱和,毕业生供大于求。从1998年开始,新闻学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飙升,甚至超出一本线40~70分。但2004年~2007年,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从80%下跌到70%。

  广州驻地的高校中,中大、暨大、广商开设了新闻学专业,广大、暨大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华工、华师开设了传播学专业。其中,华师传播学专业2005年只招50多人,2006年一下扩招100多人。广商2006年的新闻学、新闻编辑两个专业开了三个班,招了150多人。每年全省高校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至少有三四千人。

  专业知识不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新闻专业的一大问题。比如,很多新闻单位对“财经记者”需求大,而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并没有设置经济学相关课程,没学过经济的毕业生从事财经报道要两三年才能补上这个缺,不少人要在工作以后再修经济学专业。

  小珍是中大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她说,“做回媒体的非常少。全班82个人,只有三四个进了广州的媒体,有几个去了网易做编辑,还有两三个去了佛山的报社,其他同学则徘徊在考研、考公、出国之间,或许有的找个传播公司进去了。”小谢是华师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是大家的目标,但传统媒体饱和,实习时同学去了各大报社,要留下来却非常难。报社更愿意招中文、经济、法律、甚至计算机一类与新闻专业无关的学生。”小谢认为,新闻专业的课程太局限,往往只在“网络新闻”、“广播新闻”等媒介上细分方向,却很少在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作领域细分,但报社都设置了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国际新闻部门,她认为,经济、法律、社会学应列入新闻学课程。一位资深媒体从业人员说,“一方面传统媒体趋于饱和,但大学生也有许多机会,新闻专业学生应该扩展知识面,甚至可以辅修几个专业来提高竞争力。”[page]

  科学教育专业

  为课改而设 学生毕业了课改还没推广

  2004年,高校为配合广东课改需要,纷纷开设了“科学教育”师范专业,作为“科学”这门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课程储备师资。然而5年过去了,首届学生毕业了,全省除了深圳生,其他城市都没有开设“科学”课。大量毕业生只能应聘其他学科的教师岗位,又屡屡因“专业不对口”被拒。

  华师的小云告诉记者,他们的课程和同一学院的物理专业几乎一样,只是有些课程学的版本不同,例如物理学得浅一些。湛江师范学院的小敏更是无奈地说:“到哪里都被说不对口,很多时候连学校筛选简历这关都过不了,根本没机会面试。”据统计,目前湛江师范该专业应届生确定就业意向不到1/3,华师也不超过一半,而兄弟专业物理系的应届生确定就业意向的高达九成。华师该专业应届毕业生78人,目前招生人数已经减半。据了解,浙江、陕西等省的学校已全面开设“科学”课程,但小云担忧地说,“广东能不能全面推行,几年后推行都成了个谜。”

  每年都有高校抢开热门专业,有的甚至连师资都没落实就开始招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对此,相关教育专家建议设立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减少盲目增设专业、多开扩充学生就业的辅修课程等方法,解决目前因高校专业设置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剖析

  资源不够老师靠凑 热门专业盲目开

  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广东省教育厅的魏厅长在16日的文科专业论坛上表示,今年5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工作,发现了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未能充分利用广东发达的经济社会的资源,与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把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高校内部学科专业整合不够、资源分散、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文科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尤为明显。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规划发展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求全,不少高校希望能够设置所有专业,建设成综合性大学;二是不顾条件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三是盲目放弃具有优势的“冷门专业”。[page]

  新专业的准入门槛过低,是导致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增专业有一定规范,如对新增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师情况、办学条件和培养方案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审批时教育主管部门往往缺乏实地考察与评估,光看申报材料就决定是否批准。

  每年都有高校抢开热门专业,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个别高校甚至连师资都没落实就开始招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新设专业知名度低,生源不稳定,往往通过调剂才能凑够人数,而且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往往从原来的教师队伍中找一两个其他专业的老师充数,大量的专业老师只能从应届研究生中招聘。

  华南某师范大学的小丽称,“大学四年三十几门课都是那三四个老师上。”“属于我们专业的教授一个都没有,学校只招了三四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来给我们上专业课,二十多门的专业课几乎都是他们上,几乎每天见的都是同一个老师。”某高校物流专业的小陈相当沮丧。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华南中心副主任、原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冀平认为,高校应多邀请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行业领头人物来学校开课、开讲座,有效让高校教育与市场接轨,而这些人所谈的经验教训对学生很有帮助。老师的观念也要转变,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学生自己应当多实践,创造机会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出路

  设立预警机制减少专业趋同

  记者调查发现,高校专业设置不正常与当前的大学发展模式和社会舆论有很大关系。当前不少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立专业,表面上达到了国家规定和要求,以此实现学院升格大学梦。另外,近几年在来媒体一直宣传和鼓励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导致高校盲目开热门专业、放弃拥有优势的冷门专业。

  热门专业开设要看市场周期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原广东商学院副校长徐印州认为,现在的热门专业不能反映市场需求。物流就是典型案例。他认为高等教育有周期,而孩子容易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而匆匆填报热门专业。但市场有周期,一旦错过周期就会出现人才过剩。目前我国的物流也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限。在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的情况下,有些领域人才已经过剩,目前国家已对一些专业开设进行限制,如法学、会计等。[page]

  广东省政府参事、多年研究教育问题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高凌飚提出,“应该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减少高校专业开设的趋同性。”通过这一机制及时通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并根据情况发出警示,港台及国外许多地方都有此类服务机构。比如,香港每年会有一些机构就香港的末来走向和人才需求进行统计,并将调查结果交给特区政府做参考。但此类调查没有学术性,内地的高校老师都不愿意做。

  多设辅修鼓励学生自学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华南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冀平分析,热门专业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现象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和家长挑选专业时只看市场热门,长期考虑并不多;二是有潜在眼光办校的学校也不多,以至于市场饱和毕业生难找工作。

  陈冀平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大力开设辅修专业,开展各门各类专业性讲座,以此扩展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虽然许多高校也有辅修课程,但专业选择范围小,往往集中于中文、经济、法律等文科类专业,但其实工科专业的辅修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培养自学精神,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上不能获取最新资讯,学生应加强主动性,积极捕捉行业最新动向。

  专业开设应重在追求特色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指出,高校专业设置,一是不要盲目走学院升大学的道路,避免为此盲目开设专业凑数,事实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经以实力和实践告诉全世界高校学院实力不一定比大学差,学院名气不一定有大学响亮;二是应根据积极发展具有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优势的专业,走特色专业道路,加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三是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许可的前提下,积极与市场接轨,发展社会和市场需求量和急需的专业。高校专业设置一定不能不顾实际,不顾平衡,盲目设置。

  大学应前三年重基础后一年重专业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认为,企业面向市场,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校面向市场,也应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他建议,大学前两三年,要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最后一年,要针对实际人才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大学生某方面的专业能力。

  李从东说,学校要优化办学结构,进一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企业也不能把效益追求放得太高,要有社会责任感,别指望应届毕业生马上就能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企业要为社会付出相应的培养成本。[page]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