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连带之债 > 如何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如何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22 07:33:13 人浏览

导读:

在一些债权债务关系里,由于情况的多样性,可能会同时出现多个债务人,其都要对同一笔债务承担责任,只是有的是按份责任,有的为连带责任,那么如何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呢?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一些债权债务关系里,由于情况的多样性,可能会同时出现多个债务人,其都要对同一笔债务承担责任,只是有的是按份责任,有的为连带责任,那么如何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呢?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如何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1、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都属于按份之债;而按份之债只能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

  2、按份之债的主体仅在自己的份额内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连带之债,每一个债务人对债务均附有全部清偿的义务,债权人有要求任何一个债务人履行全部义务的权利。

  3、按份之债的标的为可分,连带之债的标的为一个整体,不可分。

  4、就某一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发生的事项,对于其他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不差产生影响;而连带债务因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履行全部各付而消灭,其他债务人对债权人不再承担义务。

  二、按份之债有什么效力

  按份之债的效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各债权人的债权或各债务人的债务各自独立,对某一债权人或某一债务人发生效力的事项,对于其他债权人或债务人原则上不发生影响。

  各债权人仅能就自己享有的份额请求和接受债务人的膛行,无权请求债务人履行全部义务;各债务人只就自己分组的义务份额向债权人履行,对于其他债务人负担的义务份额不负履行责任。菜一债权人接受债务人的履行超过自己分享的权利份额的,除可认定为第三人接受履行的以外,构成不当得利,其他债权人的权利并不消灭;某一债务人履行义务超过自己分担的份额的,除可认定为第三人履行外,只能向接受其履行的债权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列,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并不消灭。因某一债权人或债务人所为而发生的事项,例如,不履行债务、免除债务、抵销、提存等,对其他债权人或债务人不发生影响。

  (2)各债权人或债务人的债权债务是基于同一原因(例如同一合同)产生的,相互之间在一定情形下,也有一定关联。如在诉讼中,各按份债权人或债务人可作为共同诉讼人起诉或应诉。在因合同产生的按份之债中,当事人解除合同的,须由一方当事人全体向另一方当事人全体为之。多数人一方的某一当事人不得单独向另一方主张解除合同。对于多数人之债,根据多数人一方当事人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可分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

  三、连带之债有哪些规定

  1、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发生

  在中国,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连带之债有以下几种:

  (1)个人合伙债务

  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即每一个合伙人对于合伙组织对外所负债务均负连带责任,都有义务全部清偿债务;同理,每一个合伙人对于合伙组织的对外债权都享有连带债权,都有权要求债务人全部清偿。

  (2)合伙型联营

  联营各方仍然保持各方独立的法人资格,各方共同出资另组联营组织,即合伙组织或者合伙企业,联营企业盈利由联营各方按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进行分配,联营亏损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3)代理关系中的连带责任

  代理关系中的连带责任,是指在代理关系的三方当事人中,由其中的某两方当事人共同向另一方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其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负有承担全部责任的义务。

  (4)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人的责任份额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连带责任,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

  (5)连带保证中的连带责任

  连带保证是债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又可以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连带保证人所负的债务为连带债务。

  2、因当事人约定而产生

  连带之债发生另一个依据,是当事人的约定。在当事人有明确的约定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连带之债。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如何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信息,由上可知,大家可以通过效力、发生的事项等方面区分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二者是不一样的。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