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法律论文 > 其他论文 > 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1)

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1)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14 08:06:55 人浏览

导读: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受害国,随着我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国外产品对我国的倾销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本文找出我国在反倾销法律和实践上的差距,最后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关键词:反倾销法律实践2004年中国外贸突破1万亿美元,从1997年至2004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受害国,随着我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国外产品对我国的倾销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本文找出我国在反倾销法律和实践上的差距,最后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反倾销 法律 实践
  
  2004年中国外贸突破1万亿美元,从1997年至2004年,我国对国外产品的倾销正式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只有34起,这与2004年我国货物贸易居世界第3位、诸多产业受到严重倾销的程度相比很不相称。面对日趋严重的反倾销诉讼,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倾销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加速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运用反倾销这一锐利武器来保护我国幼稚产业免受外国产品的倾销损害。
  
  中美反倾销政策的法律基础比较
  
  反倾销法演进过程的比较
  反倾销法是保护性贸易措施,它体现了一国贸易政策。美国是最早进行反倾销立法的国家之一。美国反倾销立法的雏形是在19世纪末的反托拉斯运动中以及人们对不公平竞争在垄断形成中的作用的一片质疑声中出现的。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反倾销法的雏形。在1921年,美国颁布了正式的反倾销法,并在1954年和1974年两次加以修订。1979、1984、1988、1994年的关税法中有关反倾销的内容再三修改。目前美国执行的反倾销法规就是1994年修订以后的版本。
  相比美国而言,中国的反倾销立法要滞后得多。虽然在1986年我国已就恢复在GATT缔约国的地位提出申请,但实际上直到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才第一次把反倾销问题列入条款之中,而且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表述。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反倾销的专门法。但《条例》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次修改的反倾销法相比,仍显得不够规范和严密。
  
  征收反倾销税必要条件的比较
  对倾销行为认定的比较。对倾销行为的认定过程中,正常价格和出口价格的确至关重要。对比美国和我国的法规对正常价格和出口价格的确定可以看出, 美国对正常价格和出口价格的确定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则,考虑到了各种影响价格的因素,如关联关系的存在、不同费用的扣除等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注重贸易条件的可比性。我国《条例》对两种价格确定方法的说明过于笼统,这给具体的操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损害确定的比较。通过对比显而易见,美国对实质性损害和实质性损害威胁的确认是采用分别说明的方式,中国则将这两种损害进行统一定义,显然是考虑不周到的。
  
  反倾销调查程序的比较
  除了在上述各种反倾销实体规则方面的差异之外,中国、美国在反倾销的调查程序规则方面还存在着若干差异。
  调查时限不同。如申请立案时限,美国是自申请日起20天内决定是否立案,中国是60天。又如调查问卷的答卷期限,中国、美国分别为37天、21天。终止期限也不同,中国规定在反倾销立案调查后的1年内完成调查,最长不得超过18个月。美国规定在反倾销申请提出之日起的287天内完成调查,并由商务部发布反倾销裁决;由于调查程序及期限的规定是保护当事人实体权利的重要措施,可以促使反倾销主管部门及时完成调查并做出公正的裁决,所以,从中美上述调查期限规定的差异可以看出,虽然美国的反倾销调查的终止期比我国短,但是可以看出美国的反倾销法在时限规定上更严格、工作效率要求更高。美国的问卷调查的答卷期限比中国短,仅21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应诉企业要保证问卷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并准备好所有的证明材料,难度非常大。而且任何被调查机构查出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打击,企业要获得好的结果相当难。美国规定的“市场导向产业”的判定标准不仅比较严格,而且有的标准过于笼统,主观性较强,使应诉企业难以达到,而要提供证明材料本身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应诉成本和应诉难度,在实践中多数企业都未能申请成功。
  
  中美反倾销实践比较
  
  从1997年中国拿起反倾销武器保护国内产业以来,从1997 年12月我国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新闻纸案到2004年12月,我国共对进口产品发起34次反倾销调查(不包括复审调查)。我国反倾销的实践和美国相比呈现以下特点:
  立案数量
  我国在加入WTO 后,反倾销调查力度进一步加强,初步发挥贸易政策工具的功能。1997 年至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 前的5年中,反倾销立案12 起;而从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 后至今3年的时间内,反倾销立案22起。上述对比表明,加入WTO 后,由于我国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削减,进口贸易额迅速增加,加之进口产品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客观存在,国内产业运用反倾销措施的情况日渐增多。但是和美国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从1947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反倾销的实践,早中国40年。从美国1947年到2002年诉讼案统计总数及那些涉及侵害裁定(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的讼案数量看美国每年提出的诉讼案是十分惊人的,而且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基本上每起讼案都能有办法进入侵害裁定阶段,在美国很少有倾销成立而因损害不成立被撤消的反倾销案,在反倾销判决中“美国的国内制造商作为原告”的胜诉率分别达90%。
  美国反倾销的提案数量高且胜诉率高的原因不能忽略美国行会的作用。行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在反倾销时能团结起来,使企业能在反倾销活动中获得最大化的资源和信息,为反倾销案件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行会的组织建设起步较晚,组织力量不足,很多企业家没有把反倾销提到一个比较重视的角度来保护企业,这就使得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需要有一段调整时期。
  

  涉案产品类型
  据统计,到2004年12月我国共发起反倾销调查34起,其中24起针对化工产品,3起针对化纤产品,3起针对纸类产品,3起针对钢铁产品,l起针对高科技产品。纵观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可以看到反倾销调查呈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被调查产品类型比较集中,几乎全部调查均针对化工产品,且大多为上游原材料产品。化工产业的特点是它有一个很严密的产业链,对某一环节的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平衡,即对上游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往往会导致下游产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原材料短缺以及下游产品进口激增。但是,市场规律往往是下游产品发展前景好,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而挽救上游产业,却失去下游产业,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相对于我国,美国在律师人才的充足和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类型较多,涉及面较广,涉及计算机、半导体、汽车、家电、农产品、纺织品、服装等等,起到了保护美国低收入者和竞争力不强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国会在2002年8月份的“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法案里明确地说,“为了确保美国的工人、农民和企业能够在公平基础上参与竞争并从互惠的贸易减让中受益,必须保留美国强有力执行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在内的贸易救济法律制度的能力,避免削弱针对倾销和补贴等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内和国际规则的效力。”
  
  调查程序
  我国进口反倾销调查呈现以下特点:调查机关人力、物力资源不足,调查程序持续时间较长;调查范围收缩得越来越细,在有些情况下,产品划分出现过细的现象。
 我国调查机关的人力、物力不足是个长期存在的事实。对此,最简单的证据就是调查期间的过度延长。《反倾销条例》第26条规定,反倾销调查应当自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12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6个月。但是在以往的案件中,几乎所有案件都用足了18个月的最长期限。据了解,我国调查官员同时负责两三起案件的调查工作是通常的情况,有些处级干部要亲自承担大量的调查工作。如果2003年商务部的“三定方案”维持2002年中编办的方案,那么分配给负责损害调查的产业损害调查局的编制有三十几个,分配给负责倾销调查的公平贸易局的编制不到100个(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负责出口应诉工作),全部可以从事进口反倾销调查的官员也就在50人左右。而美国负责产业损害调查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共有370名员工,年度预算为5000万美元以上;负责倾销幅度调查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的年度预算在3.5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的调查机关无论是在人力还是财力方面的配备都非常有限。调查机关人力、财力资源不足,调查程序的推进速度自然就会受到阻碍。
  2004年以来反倾销案件的调查范围趋于细化。随着调查机关经验的增长,我国进口反倾销调查所针对的被调查产品的范围越来越明确,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过度细化的调查范围也引发了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例如,公开使用的我国海关税号是八位编码,每一个税号涵盖的产品范围比较广泛。被调查产品的细化可能导致海关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办法对同一税则号项下的产品进行区分辨别,从而导致被调查产品的范围在实务中无法操作和控制。另外,过细的产品范围可能导致国外生产商规避行为的发生,给反倾销措施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通过对比中美反倾销政策,美国的反倾销政策有很强的贸易保护色彩,而我国在这一点是做的不够的。我国应该相应地提高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力度,在不违背WTO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细致而严格的反倾销立法(包括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提高对被调查企业的应诉要求,增加其应诉难度和应诉成本,创造一个与其相适的中国反倾销法律环境。
  在我国的反倾销法中增加反规避条款,有关公共利益的规定,并且根据实际细化某些规定。在对国外企业提起的反倾销申诉中,适当缩短他们答卷和提供相关材料的期限,适当放宽可以提起反倾销申诉的申请人的资格要求,降低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门槛。还可以适当缩短我国反倾销调查的时限,提高我国的反倾销工作效率,给国内受损害的产业及时有效的救济等。要慎重处理上下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处理好反倾销调查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间关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反倾销意识,促进国人参与到反倾销中来,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不同层面的倾销预警体系。加快反倾销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我国在反倾销工作中投入的人力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精通反倾销法律和行业特点的综合性律师人才的培养,这将是我国反倾销工作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尚明.反倾销-WTO规则及中外法律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3
  2.杨志琴.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实践及存在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6)
  3.陈良刚.试析反倾销事发审查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律适用月刊,2003(5)
  4.于永达.反倾销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