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二)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7-29 09:52:26 人浏览
  [摘要]

  本文从解释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开始,论证中国产业的升级,不应仅仅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同时应该是国家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过程。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关系,不是前后顺序发展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悻,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利益培养,盲目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中经评论。北京)自由贸易论者对保护主义的批评是:第一,国内市场的失灵应该以国内政策来纠正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生产者的补贴比征收关税效果更好,间接的政策会导致社会其他部分行为的扭曲,使用贸易政策处理国内市场失灵只是次优,不是最优。第二,进口替代会恶化二元结构。在欠发达国家,资本密集,高工资的现代化部门,与非常贫穷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称为“经济二元化”,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制造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比其它部门高得多,商品价格比农产品高几倍,工资比农民多10倍,资本密集度比农业高得多,但是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很低。如果经济能够把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可以增加产值,对制造业的关税保护可以从上述“工资差别论”中得到支持。1970年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制造业吸收一个农民,可能导致更多的农民离开农业,增加城市失业。自由贸易论进一步指出,制造业的高工资是进口替代下,免受外国竞争的工业中工会垄断造成的,自由贸易会降低工业工资,提高农业工资。第三,进口替代促使制造业资本密集度过高。汇率高估和进口设备低关税,鼓励国内企业使用进口投入品,浪费了外汇,提高了资本-产出比例。加上低利率,资本的成本大大低于其相对稀缺程度。在过量使用进口商品和资本时,就业的增加很少,劳动成本高昂,恶化了收入分配。第四,进口替代的宏观效果不好。国内生产增加不快,进口占GDP的比重没有下降,进口没有被“替代”,只是由消费品转移到中间产品,进口结构有了提高,经济对于世界市场的依赖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在出口和外汇储备下降时削减进口,过去是削减消费品,现在是削减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造成经济波动。高关税在减少进口的同时减少出口,通过保护进口替代工业,政府把资源从现有或潜在的出口部门转移出来。高成本迫使政府给予高额财政补贴,才能够出口。出口多样化与进口替代是不相容的。出口收益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出,就业与增长。进口替代还有限制后向联系的倾向,消费品工业建立后,就要谋求对自己使用的进口中间产品减少关税,抑制对后向工业的投资。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国内经济增长经常受到外汇缺口和进口的障碍而放慢。第五,自由贸易论者进一步从政治决策过程批评保护主义,认为贸易政策政策常偏向于较小的,较集中的利益集团。第六,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纷纷采取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战略。办法是:确认有巨大国内市场的进口产品,确保本国的技术条件或外国投资者可以生产它们,然后设立贸易壁垒,提高国内价格使投资者有利可图。消费品工业将首先成为投资目标。进口替代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确培养了一批产业,但是幼稚工业并没有成熟和发展起来,仍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甚至需要新的一轮引进和保护。说明保护主义理论的对于幼稚工业发展的期望过高了。自由贸易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主导原则,在实践中依靠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将其变成国际规则,依靠霸主地位推行,以GATT为框架,开展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将自由贸易原则扩大到投资领域,后发展到WTO.二、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动[page]

  分析加入WTO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实际是分析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我按照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劳动一资本密集、资本密集、资本一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独立知识产权的顺序,一一解剖。

  1949~1978年中国的计划经济和高度保护主义,虽有布局错误,但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1:9,到1978年达到7:3.中国拥有了原子弹,卫星和强大的机械加工工业,在1980年独立设计制造了150座的大型民航客机。这是以国家力量创造动态比较利益的结果,成功大于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保护主义首先在理论上被自由贸易理论所代替,中国立足于市场经济,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并且有所升级,出口从1978年的9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00亿美元,外贸占GN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从10%提高到47%。两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国内外环境,都有成功和失败,不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但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和战略,表现为互相对立的理论斗争,则是非常明显的。

  出口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前,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占出口 50%,其中石油占25%。 1992年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产品中,纯资源类农矿产品28种,资源密集型(行业物质消耗率70%)产品20种,共48种,占出口46%。劳动密集型特征(行业产值中活劳动消耗8%以上)

  36种。中国出口资源本无比较利益,17大类出口产品中,只有石油,煤炭和建筑材料赢利。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农矿产品和资源优势丧失殆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资源进口国。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出口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机械和运输设备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7年的4.4%,上升到1994年的18%。1989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85.6%。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取代资源密集产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出口向深加工发展。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类,1995年出口435亿美元,1年增加37%,占出口的29. 5%,超过了纺织品的 25.5%。 2000年中国造船业总产值30cd元,成为出口支柱产业;机电产品计划出口可能1000亿美元,占出口%。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正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一资本密集型发展。

  三、劳动密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1.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发展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低价格和数量推动,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小、质量低、缺少名牌。人们担心的工资成本提高,已不复存在。上千万城市工人下岗,上亿农村过剩人口的流动,有力地降低了工资成本,1996年以后实际利率的逐年提高,正是反映了中国资本短缺,劳动力密集的现实。中国廉价劳动力与国内外资本结合,与国际资源和技术进行交换,将成为中国外贸的基本格局,跨国公司一大部分制造活动迁到中国来,将变成国际制造业最大基地。这种趋势如此之明显,以至于日本人写书声称:中国正在制造下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因为它将把邻国的制造业全部吸收。

  中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劳动力竞争优势不仅是低工资,而且是与资本、技术和知识产权结合的程度。熟练劳动与资本配合,就成为劳动一资本密集型,这类产业应该成为中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

  中国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建筑业、公路水运、交通、铁道、船舶、机械、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医药等15个行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

  在产业组织方面,企业小,形不成规模效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在48种主要工业品中,低于国际价格的13种,高于国际价格的35种。有一半产品面临激烈冲击。如造纸业:中国年产5000吨以下小厂占83%,而发达国家造纸厂年产14万吨,世界平均6.8万吨。国内造纸企业每吨纸和纸板的综合能耗,1994年为1.94吨标准煤,水耗400立方米,比国际水平高出1倍。低档产品占70%,积压严重。高档铜板纸只占1%,1996年进口63万吨,高强瓦楞纸进口68万吨。[page]

  中国产业组织存在严重问题,企业规模太小需要兼并集中。因此,相当部分现有产业将被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形式所整合,纳入其全球化生产体系。国有企业丧失了国家保护,比民营企业受冲击更大。企业破产兼并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加剧国内通货紧缩状态。

  2.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有先进技术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主导行业技术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企业势所必争,绝不能够满足于为外国公司加工装配。如中国的医药行业,有企业5396家,4家特大企业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山东新华制药、哈尔滨医药。76%为中小企业,重复生产严重,有300家企业生产安乃进。产品有24大类,1300种化学原料,3500种制剂,多属普通医药,附加值低,科技管理水平低,科研人员只占卫生系统500万职工的0.5%。国际大型医药企业将年销售额的15%以上投入新药创新,在中国只占7%,在3000种医药产品中,90%仿制外国,每年30一40种。按照知识产权保护,仿制一种药品每年要支付4~10亿美元。家用电器企业有2500个,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实际利用率58%,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城镇普及率为82%,农村普及率13%.1996年出口27.5亿美元,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但生产企业的技术主要是引进的,自主开发能力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配套能力差,在国际化竞争中,要向精益生产转变。先进技术的挑战仍旧性命攸关。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