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交通肇事者怎么认定

交通肇事者怎么认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07 12:53:21 人浏览

导读:

发生交通事故,如果自己撞伤导致伤亡事件的发生。这种情况下逃离现场,那么我们所受到的处分就会比较严重,当然不同情况它的交通认定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交通肇事者怎么认定问题的解答,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往下看。

  发生交通事故,如果自己撞伤导致伤亡事件的发生。这种情况下逃离现场,那么我们所受到的处分就会比较严重,当然不同情况它的交通认定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交通肇事者怎么认定问题的解答,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往下看。

  一、交通肇事者怎么认定

  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

  1、发生交通事故后,知道自己撞伤了人却当场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肇事司机知道自己撞倒了人,但认为是他人的原因导致事故的发生,自己无过错,无需承担责任而逃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不继续承担责任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以逃脱责任为目的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二、相关的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二十四条

  交通警察适用简易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固定现场证据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当事人无法及时移动车辆影响通行和交通安全的,交通警察应当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具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处理。

  撤离现场后,交通警察应当根据现场固定的证据和当事人、证人陈述等,认定并记录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驾驶证号或者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号码、保险公司、保险凭证号、道路交通事故形态、碰撞部位等,并根据本规定第六十条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备当场制作条件的,交通警察应当在三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当事人签名,并现场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接收的,交通警察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注明情况。

  三、交通事故责任方故意不垫付医疗费怎么办

  发生交通事故,肇事责任方未支付医药费,而家属无力承担受害者的医疗费用时,由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和道路交通事故救济基金先行垫付。当抢救费用超过相关法规中规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时,可以依法向国家设立的道路交通事故救济基金提出要求先行垫付,若以上方法仍无法得到救济,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致害人支付医疗费用的先于执行的申请。

  1、法律没有规定,肇事人必须垫付医药费。

  2、可以自己先垫付。

  治病要紧。治疗结束后,再向肇事人索赔。

  3、可以通过交警,让保险公司垫付。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第三十一条,保险公司可以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但是,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或者垫付抢救费用的,保险公司在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后,经核对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支付或者垫付抢救费用。

  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垫付抢救费用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后,经核对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垫付抢救费用。

  4、可以通过交警,让事故基金垫付。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第二十四条,国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有下列情形之一时,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由救助基金先行垫付,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一)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交通肇事者怎么认定问题的详细解答,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肇事者逃离现场,被抓获后受到的处分会被加重,如果自首,那么相对应来会减轻,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