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处理 > 交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流程

交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流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11-09 17:09:11 人浏览

导读:

机动车或行人在道路发生交通意外时,需要通知交警2前来处理事故现场,并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对各方当事人进行责任划分,那么交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流程是怎样的?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机动车或行人在道路发生交通意外时,需要通知交警2前来处理事故现场,并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对各方当事人进行责任划分,那么交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流程是怎样的?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交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流程

  1、现场调查

  事故发生后,交警来到现场,会现场进行勘验检查,询问当事人和相关证人,并制作现场勘查笔录。

  2、检验鉴定

  现场调查后,还不能确定当事人之间的责任,还需要通过检验、鉴定进一步确定或者验证。需检验、鉴定的,交通管理部门自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

  检验、鉴定应当在二十日内完成,超过二十日的,应当报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3、制作事故认定书

  ①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②现场调查后,需要检验、鉴定的,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③交通肇事逃逸的,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④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未查获的,损害赔偿当事人要求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接到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并送达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

  4、对认定不服的,申请复核。

  注意:对事故责任认定的复核只能申请一次。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四)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公安机关并不是对每—个在道路交通中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故都能够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经公安机关调查不能确定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则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认定其负交通事故责任。

  对于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适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 首先对于应当适用推之责任的案件,不能适用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其次,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应尽一切可能收集证据,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确认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有当确实不能确认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才能不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五)交通事故责任推定。

  交通事故责任推定,是公安机关在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以及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致使无法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对当求人应负何种交通事故责任的推定行为。

  (六)模糊责任。

  在交通事故处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种当事人的部分违法行为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部分违法行为由于证据不足无法确认的情况,不具体认定当事各方应负的交通事故责任,而对当事各方承担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模糊”认定。

  三、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怎么办

  1、向交管部门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结论

  2、向上一级交管部门申请复核

  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有异议,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3、通过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机构救济

  4、通过诉讼质疑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

  5、通过信访制度维权

  依据信访条例,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才可启动。通过信访,做出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交管部门并不主动承担重新认定,而是由上级部门责令重新认定。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交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流程的信息,由上可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交警部门对事故现场勘验后依据流程做出的,明确了事故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划分。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