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 借车给人家要负责任吗

借车给人家要负责任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20 15:33:54 人浏览

导读:

借车给他人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一般就是要驾驶人去承担这个相应的责任的,但是如果相应的车主是有着过错的,则这个车主也是要承担责任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借车给人家要负责任吗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借车给他人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一般就是要驾驶人去承担这个相应的责任的,但是如果相应的车主是有着过错的,则这个车主也是要承担责任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借车给人家要负责任吗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借车给人家要负责任吗

  发生交通事故,一般应由车辆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机动车所有人对出借车辆存在过错的,比如明知对方无驾驶资格而出借的,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且该缺陷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驾驶机动车的;

  (四)其他应当认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

  二、交通事故事故定义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途中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构成交通事故应当具备下列要素:

  (1)必须是车辆造成的。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有车辆就不能构成交通事故,例如行人与行人在行进中发生碰撞的就不构成交通事故;

  (2)是在道路上发生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3)在运动中发生。是指车辆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若车辆处于完全停止状态,行人主动去碰撞车辆或乘车人上下车的过程中发生的挤、摔、伤亡的事故,则不属于交通事故;

  (4)有事态发生。是指有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其中的一种现象发生;

  (5)造成事态的原因是人为的。是指发生事态是由于事故当事者(肇事者)的过错或者意外行为所致。如果是由于人无法抗拒的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均不属于交通事故;

  (6)必须有损害后果的发生。损害后果仅指直接的损害后果,且是物质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交通事故认定书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属制作式文书,主要由首部、认定内容、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首部

  1、标题

  在文书顶端正中写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字样。

  2、编号

  在标题正下方注出案件编号“第××号”。

  3、责任认定的时间及地点

  如:“时间:1998年10月28日下午2时30分

  地点:××市××街南段”

  4、案由过渡语

  继时间和地点之后,另起一行写明下一段文字:

  “对于19××年×月×日×时×分发生在××(写明事故发生的路段)的×××(事故一方人姓名)和×××(事故另一方人姓名)交通事故,经本机关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后,做出如下责任认定。”

  (二)、认定内容

  这是该责任认定书的关键项目,应用分条分项的方式一一写明分析认定的具体内容。分析应依据交通现场勘查、询问见证人及车辆检验等情况进行推论,说明负有责任的一方因何原因,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的哪一条,以致造成了该交通事故,据此应负此起事故的什么责任。分析应入情入理,合理公正,提出的违章依据与后面的责任认定结果要紧密关联,互为因果,严密无间。

  继认定结果之后用“特此认定”公文落款语结尾,右下角加盖认定机关公章,并注明承办人姓名、年月日,并加盖承办单位公章。

  (三)、尾部

  根据交通法规有关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的,有权向做出该责任认定书的上一级交警部门申请重新认定。据此在尾部应写明“此认定书,已于××××年×月×日向当事人各方宣布,当事人不服的,可在接到认定书后15日内向××交警大队申请重新认定”。

  最后写明本责任认定书分送的形式:(一式两份,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存档)。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借车给人家要负责任吗的全部内容。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是根据相应得交警开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来进行判定的。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