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司法鉴定 > 司法鉴定案例 > 黄禹锡造假内幕:干细胞照片和DNA指纹上做手脚

黄禹锡造假内幕:干细胞照片和DNA指纹上做手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0-09 09:03:30 人浏览

导读:

[案例来源]:[案情摘要]:从患者DNA克隆出胚胎干细胞系,这一进展是干细胞研究领域长期期待的结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成果。2005年3月15日,一篇科学论文出现在《科学》杂志网站数据库中。《科学》杂志的编[案例正文]:从患者DNA克隆出胚胎干
[案例来源]:
[案情摘要]: 从患者DNA克隆出胚胎干细胞系,这一进展是干细胞研究领域长期期待的结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成果。2005年3月15日,一篇科学论文出现在《科学》杂志网站数据库中。《科学》杂志的编
[案例正文]: 从患者DNA克隆出胚胎干细胞系,这一进展是干细胞研究领域长期期待的结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成果。2005年3月15日,一篇科学论文出现在《科学》杂志网站数据库中。《科学》杂志的编辑们立即意识到这篇论文具有引起轰动性效应的潜力。然而谁能想到,今天,该论文的主要作者黄禹锡被指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胆的科学造假事件之一。这件丑闻被揭露后,很多人都在问,权威的《科学》杂志为什么没有提前看出黄禹锡论文的造假之处?

  《科学》杂志主编称,事先发现造假不太可能。

  据《科学》报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调查人员在去年12月29日宣布,他们并未发现黄禹锡论文中所宣称的11个干细胞系。与此同时,在华盛顿特区《科学》杂志办公大楼,编辑部成员正在寻找黄禹锡研究小组分别于2004年和去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两篇论文的问题所在。

   杂志为什么没有提前看出黄禹锡论文的造假之处?评审和编辑们究竟能否提前发现黄禹锡造假?《科学》杂志的编辑们和众多干细胞研究人员的答案是:不能。

   2005年那篇论文已得到《科学》杂志同级评审人员的认可,该杂志主要根据同级评审人员的观点决定论文是否值得刊登。《科学》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说:“如果造假之处设计得很巧妙,同级评审根本不能发现问题所在。”黄禹锡论文中弄虚作假之处???图像处理和伪造DNA数据???是评审人员所不能轻易发现的那种造假。

   《科学》杂志审稿编委会的确不检查一篇论文的数据。

   《科学》杂志审稿编委会就位于日内瓦大学校内。黄禹锡的造假论文在提交上去58天后便通过审查,这比平均81天的审查时间快很多。在收到黄禹锡的论文后,《科学》杂志将其送到审稿编委会两位成员手中,他们在48小时内给出意见,决定论文是否应在30%再审论文名单之中。

   瑞士日内瓦大学遗传学家丹尼斯?杜达尔解释说,审稿编委会的确不检查一篇论文的数据,只是查找“结合新奇、创意和时髦之处”。《科学》杂志同其他知名杂志一样,追求的是最先刊登那些能在科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科学论文。评论家指出,这种做法显然具有风险性,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2005年3月18日,在接到审稿编委会两名成员的积极反馈后,一名编辑将黄禹锡的论文送到三名干细胞专家处评审。《科学》杂志给三名专家一周的时间,这是个相当常见的时间段。一名专家告诉《科学》杂志记者说,他检查了这篇论文。他说,作为评审人员,“你只是在研究论文各种数据,的确不会想到它会造假。”他要努力确保作者已识别了将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区别开来的重要生物标志,确保干细胞的DNA“指纹”与患者DNA“指纹”相匹配。

   实际上,黄禹锡在干细胞照片和DNA指纹上做了手脚。

   黄禹锡声称,多张独特干细胞的照片是从患者细胞中提取的。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委员会声称,这些细胞既不独特,也不是来自患者身上,是从受精胚胎上提取的。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吉尔哈特表示,胚胎干细胞族群看上去十分相似,“你实际上不可能只通过照片就能做出这是已转换的相同胚胎干细胞族群的结论。”

   吉尔哈特是《科学》杂志审稿编委会成员,但他拒绝回答自己在论文发表之前是否检查过的问题。即使现在已知悉黄禹锡造假一事,但吉尔哈特还坚持认为单凭自己的肉眼很难发现造假之处。

   黄禹锡的造假论文还展示了DNA指纹,论文宣称这些指纹来自患者DNA,在遗传上与干细胞系匹配。同级评审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再次受到愚弄。据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委员会称,评审人员的分析完全是基于患者DNA样本进行的。

   马萨诸塞州剑桥博大研究院的戴维?阿尔特舒勒博士表示,仅通过监督正在进行的实验或分析正在测试的样本或许就能揭示这种弄虚作假行为。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丑闻败露后,阿尔特舒勒博士查看了DNA指纹数据,他表示自己从中没看出任何问题。阿尔特舒勒问道:“整个问题应归结于这个试管中的材料是来自于捐赠者的DNA样本,还是来自干细胞系DNA样本?”

   同级评审制度很不完善,杂志的编辑们在尝试更好的办法。

   同级评审的支持者承认,尽管黄禹锡论文造假之处对评审人员来说很难察觉,但同级评审制度本身还远不完善。1997年,《英国医学杂志》编辑对一项研究进行了描述:他们在一篇很短的论文中故意设置了八处错误,要求研究人员从论文中找出来。前《英国医学杂志》编辑理查德?史密斯说,在221名做出回应的研究人员当中,“所发现的只是两处错误。没有一名研究人员发现四处以上错误,另外还有16%的研究人员一处错误都未发现。”

   有些杂志已采取措施,希望从他们那里发表出去的论文更“干净”。大约从2000年起,《美国医学会杂志》和其他重要医学杂志开始要求每位作者详细描述其对论文的贡献。《美国医学会杂志》副主编德拉蒙?雷尼说:“很显然,有人愿意说谎,欺骗人,但他们只能用同事很清楚的知识来弄虚作假,这样,他们造假的难度就会加大。那么以后他们必须为此负责。”

   尽管许多医学杂志纷纷强制推行该做法,但布鲁姆任主编的几家物理学杂志和《自然》杂志还是对此不加要求,采取自愿原则。《科学》杂志也一直没有实行这一做法。肯尼迪说:“如果论文存在错误,最后弄到不得不撤消的地步,那么每个人都会因此受到影响。”他认为让作者描述其对论文贡献的做法或许“管理起来比较复杂”,造假者也许在其论文的贡献上更不诚实。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