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反倾销 > 反倾销动态 > 30万元为“饵” “钓”走200万元布匹

30万元为“饵” “钓”走200万元布匹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9-30 22:39:00 人浏览

导读:

目前经济形势严峻,这类合同诈骗更应擦亮眼睛生意社2月9日讯尚未注册的单位,也能签成买卖合同?这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但有人却与这种“不存在”的公司,做了一笔近200万元的大买卖,直到1个月后,受害者才知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骗局。绍兴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

  目前经济形势严峻,这类合同诈骗更应擦亮眼睛

  生意社2月9日讯 尚未注册的单位,也能签成买卖合同?这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但有人却与这种“不存在”的公司,做了一笔近200万元的大买卖,直到1个月后,受害者才知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骗局。绍兴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涉案金额达187万多元的合同诈骗案,被告人以30万元为“饵”轻松骗得近200万元的布匹。

  2007年10月底,做纺织生意不久的张某与朋友沈某、李某、祝某、陈某在绍兴一咖啡店喝咖啡,席间有人发牢骚说“缺钱花”,于是几人商量通过签订“假合同”来骗取外省布商的布匹,然后廉价销售将货款分了。此时,张某正欲与朋友徐某注册一个“绍兴市成业达纺织品有限公司”,怎奈迟迟未获批准。由此,众人决定利用张某作为该公司“业务经理”的身份以及他手中掌握的“合同专用章”,来骗取他人信任实施诈骗。

  此计划很快被实施。2007年11月初,张某等人通过“中介”联系上了江苏省吴江市宏联纺织有限公司,而后,张某瞒着朋友徐某,以“绍兴市成业达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名义与对方签订了买卖合同。江苏省吴江市宏联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邱某听说绍兴这边要大量布匹,不禁喜出望外。当月6日、15日、21日,他通过“中介”先后分三次以16.4元/米的价格,将合计货款达192万多元的11.7万多米纯亚麻坯布运抵绍兴,张某予以签收,并支付了货款30万元,双方约定余款在最后一批货抵达一个月后付清。

  但邱某的结款愿望很快就成了泡影,一个月后,他打电话给张某催缴欠款,但张某的手机便再也打不通。

  随着警方的介入,张某等人最终落入法网,并因合同诈骗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审判法官告诉记者,像此类的合同诈骗案在绍兴已多次发生,但涉案金额如此之大并不多见。在此,他提醒广大企业尤其是纺织企业,今后在交易过程中,务必留个心眼,要在充分考察合同对方及“中介”资质的前提下,与对方签订合同,千万不要因一时心急,而上了别人的当。

出处“中国纺织网”编辑:芦苇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