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资信调查 > 资信调查程序 > 深圳一医生被曝十年论文全造假 院长承认有嫌疑

深圳一医生被曝十年论文全造假 院长承认有嫌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9-02 14:47:37 人浏览

导读:

一份举报材料,掀起了一场风波。举报的矛头直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东湖医院)医师李劲。在材料中,李劲近10年内发表的20篇论文,被一一注释说明。举报者认为,注释处涉嫌抄袭、治疗造假、虚构医疗设备、伪造病例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在否认有造假行为

一份举报材料,掀起了一场风波。

举报的矛头直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东湖医院)医师李某。在材料中,李某近10年内发表的20篇论文,被一一注释说明。举报者认为,注释处涉嫌抄袭、治疗造假、虚构医疗设备、伪造病例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

在否认有造假行为的同时,当事人李某认为,举报者是科室主任黄某,并指出对方论文同样存在造假嫌疑。两名医生由来已久的矛盾因此再度激化。

市三医院院长周伯平承认,李某确实存在抄袭、虚构病例和用药等嫌疑,“一旦查实,将严肃处理。”

论文结论高度雷同?

《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萍表示,将在杂志上刊发声明予以谴责,并“将李某拉入用稿黑名单”。

今年4月底,一封名为《苦心经营十载,20论文竟全假》的快信寄至本报,署名为“贾真”。信中,举报者以一张“学术不端一览图”为索引,列出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东湖医院)医师李某的11项“罪名”,矛头直指李某学术造假。

在各项“罪名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抄袭论文”。

举报者认为,李某于2008年在《热带医学》杂志上发表的《152株解脲支原体对9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一文,与2005年《中国基层医药》发表的名为《236株解脲支原体对8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作者署名李建军的论文,有极高的相似度,“许多地方是原封不动的抄袭”。

两篇文章的相似处主要在“试验操作”和“讨论”部分,举报者称,李某的论文从试剂、取材、药物敏感性检测和结果判断都与李建军的文章高度相似。而在600多字的结论部分,有近一半的文字相同。

李某并不认同这种指责。他认为,医学研究的方法是通用的,“双方针对同一个问题,使用同样的试验操作方式,并不奇怪。”

《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萍对此表示赞同,“在论文写作上,这也是被允许的。”但杨萍同时也表示,医学论文的结论部分,被认为是文章独创性最主要体现之一,雷同比例超过10%,即可认定为抄袭。“因为不同的作者对同一试验过程和结果,在没有沟通的前提下,很难相信会得出一致的讨论意见。”杨萍认为,两篇论文的结论部分出现了超过1/3比例的雷同,写作思想也很相似,“至少可以认为是高度疑似抄袭。”

杨萍表示,将在杂志上刊发声明予以谴责,并“将李某拉入用稿黑名单”。

李某所在的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周伯平也认为,李劲的论文无论是实质内容还是文字表达,都有抄袭嫌疑,且这种嫌疑已扩大到李某的另两篇论文,《柴胡对人乳头瘤病毒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中药紫草对离体人乳头瘤病毒d n a作用的实验研究》。

虚构设备伪造病例?

科教科主任李某某曾与李某有过谈话,询问其所使用病例资料从何而来,“他并没有正面回来,只说‘论文都是这么写的’。”[page]

李某被指责的另一个学术造假嫌疑,是伪造病例。

其中一例出现在李某于2004年发表的《交沙霉素致多形性红斑药疹2例》一文里,文中写道:“例1,女,于2002年7月15日来我院就诊”,所开药物为“交沙霉素”,但在举报者所提供的李劲所在科室的处方记录上,当天并没有相关病例。

在另一篇李某为唯一作者、名为《经输精管穿刺注药治疗慢性淋菌性前列腺炎》的论文中,一共提到了42例前列腺炎患者病例。

举报者提出的质疑是,慢性淋菌性前列腺炎并不常见,与第三人民医院一墙之隔的慢性病医院,是深圳最著名的皮肤性病机构,该院三名资深医生在四年时间内也仅收集到15例病例,“而论文发表时身在外科的李某却能收集到42例,不符合常理。”

与“伪造病例”伴随的嫌疑还有“治疗用药造假”和“虚构医疗设备”等。

李某于2004年发表的论文《三种方法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观察》中,提到了用以“乳糖红霉素”为主的一组药物治疗33例来自门诊的病人。举报者认为,根据科室处方,李某在论文发表前的两年里并没有开出过相关处方,“说明其根本没做过这组临床观察,数据都是伪造。”

对此,李某表示,医院资料系统电脑几经换代,举报者所提供的处方记录并不完整,“而且,院内和院际的资料是共享的,仅仅以其所开处方说事并不公平。”

事发后,第三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李某某曾与李某有过谈话,询问其所使用病例资料从何而来,“他并没有正面回来,只说‘论文都是这么写的’。”

同科室两医生素有矛盾

“之所以排挤我,可能是他觉得皮肤性病科是他的地盘,我来了后,抢了他的生意。”李某说。

上述所有问题,都辗转呈放在了市三医院院长周伯平的案头。而举报者认为,李某10年来发表的20篇论文“都有问题。”

在初步审核举报材料后,周伯平承认,李某确实存在抄袭、虚构病例和用药等嫌疑,“一旦查实,将严肃处理。”

“之前我们也不止一次接到过类似举报,一旦查实,都迅速进行了处理。”周伯平说,这次有所不同的是,涉及的论文篇数多,嫌疑点很多,时间跨度很长———几乎横跨了李劲的大半个职业生涯。

与此同时,李劲也查阅了所在科室主任黄捷的论文,他认为,黄捷即是化名为“贾真”的举报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尽和黄捷是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仅有的两名医生,两人矛盾由来已久,在院内是“公开的秘密”。

早在十几年前,李某调入皮肤性病科不久后,就曾因给女病人做检测时违反了“必须有第三人在场的规定”,而遭到缓聘一年,暂时调离科室的处罚。

但他认为,这是科室主任黄某给他下的一个圈套,理由是“当时女病人坚持要我检测,检测完后马上投诉我违规,并且多次来医院闹事,唯一的要求是将我调离皮肤性病科,后来,有人几次看到她出现在黄某的办公室里,二人相谈甚欢。”但黄某并不认同这种说法。[page]

“之所以排挤我,可能是他觉得皮肤性病科是他的地盘,我来了后,抢了他的生意。”李某说。黄某对此自然也表示反对。

而院长周伯平则认为,这的确是两人矛盾甚深的原因之一,“医生的收入与接诊量是挂钩的,约占1/3,而皮肤性病科是小科室,平均算下来,一天总的接诊量不会超过4个。”

“举报材料可能跟此有关。”周表示。

在被举报论文造假后,李某通过查阅黄某的论文,同样也祭出了“学术造假”的利器。

李某指出,黄某发表的一篇《孕妇合并尖锐湿疣的生育观察》的论文,文中提到“hpv-dna均阳性”。

“但是我院2000年至2007年根本未开展此项目,按照举报者的观点,黄某也有造假嫌疑。”李劲说,他还认为,2007年黄某根据一项市级立项课题所写的论文,与一年前他人发表的一篇论文“处处有相似的影子”。

黄某表示,虽然第三人民医院没有开设妇产科,但是该孕妇因患尖锐湿疣,长期在他处看病,因此有机会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甚至可以把她找出来,证明我并没有学术造假。”

■风波背后

造假的论文

异化的职称

与“工程院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医学论文造25人连环抄袭”等事件相比,李某的故事,只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医学学术腐败列表中一个不起眼的个案。但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医学界弊病,却是由来已久,愈演愈烈。由于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论文造假,更是成为医学界腐败的重灾区。

监管机制几乎失效

一个医院每年能在一定级别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是任务和政绩。———医学界“反腐斗士”胡卫民

与“工程院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医学论文造25人连环抄袭”等事件相比,李劲的故事,也只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医学学术腐败列表中的一个不起眼的个案。

李某承认,论文都是为评职称准备的,然而为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却几乎完全失效。

第一道关口来自医院内部,医护人员要发表论文,投稿前需接受医院科教科的审核,保证其真实性和原创性,合格后才能获得投稿推荐信。

“这几乎沦为一个过场。”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医生,有医学界“反腐斗士”之称的胡卫民说,“更多的时候,一个医院每年能在一定级别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是任务和政绩”,所以只要有医生写出了论文,便能很容易获得一纸推荐信。

近20年的医师从业经历,让胡卫民有机会深入观察现状并思考“病理”。

第二道关口来自杂志社,他们有义务审核所有来稿的学术严谨性。“但每月接到的来稿高达上千件,我们也没法核对每处细节。”《热带医院》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萍抱怨。[page]

事实是,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医学刊物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巨大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另一端,是数以百万计的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职称晋升时,必须迈过论文这道坎,潜在的市场由此形成。

医师们需要在哪一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字的论文,在这个市场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价码,价格从每千字600元到3000元不等。

“昨天我还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发表论文,说交钱包发。”胡卫民说,他的几个同为医生的朋友,则在这条产业链里兼职枪手,为有需要的同行们有偿代笔。

在胡卫民看来,院方和杂志社的监督常常失效,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审查,成为这个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而广东省卫生厅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则表达了这样的遗憾,“全国每年都有几十万人申报职称,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时间都很短,很难在大量的材料里挑出被精心隐藏的问题。”

评审制度严重失真

一个医学博士,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就是不会看病,一个普通的医生能看好病,但是他发的文章不够,所以职称上不去。———胡卫民

在胡卫民看来,职称应该是对一个医生职业水准的评价,但是“变味”的职称评审制度却常常让这个“评价”失真。由此造成的一个怪现状是,“一个医学博士,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就是不会看病,一个普通的医生能看好病,但是他发的文章不够,所以职称上不去。”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胡卫民所在医院的前院长杨志毅,正式的临床从业经历只有一年的杨,在因经济问题被送进大牢前,其职称是“主任医师”———医师职称的最高级别。

“评价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是他的医术好、对病人认真负责,还是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近20年的医师从业经历,让胡卫民有机会深入观察和并思考。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在参与新医改方案的讨论研究时,胡卫民与同组专家讨论过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病和改革的可能。

与他交谈的专家,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名获得过卫生部嘉奖的社区医生抱怨,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对社区医院关爱太少,社区医生很难晋升,“人才都留不住,长此以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组的重视,有专家特地写了《医生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等文章,在内部资料库里流传。”但是最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并没有相关内容,这是让胡卫民感到些许遗憾的事。

他解释,新医改方案主要针对医疗资源分配等关乎国际民生的大问题,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在今后陆续出台的配套方案中有所涉及。

在他看来,改革的方向,应该会朝“多样化、灵活运用”方面发展,比如社区医院可以不做或少做科研,三甲医院应该是医疗和科研并举,其内部也会对科研人员和临床人员有更明显的分工。[page]

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会套用不同的职称晋升制度,“这是大势所趋。”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