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专利法 > 发明专利 > 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

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4 14:47:40 人浏览

导读:

相信大家都听过发明专利这个词吧,关于保护发明专利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其中发明专利保护的期限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人因为期限过了而不能申请专利。没能充分使用自己的权利。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大家都听过发明专利这个词吧,关于保护发明专利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其中发明专利保护的期限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人因为期限过了而不能申请专利。没能充分使用自己的权利。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发明专利权

  发明专利权就是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技术方案而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简称为发明专利。

  授予发明专利权一般有三个条件:

  ①新颖性。即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没有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②创造性。即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③实用性。即该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中国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专利保护期限是二十年,未按规定缴纳专利费或者书面声明放弃专利权的,保护期提前终止。

  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二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第四十三条专利权人应当自被授予专利权的当年开始缴纳年费。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

  (一)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二)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其专利权的。

  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

  三、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

  专利权人是专利权的所有人及持有人的统称。即专利申请被批准时,被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发明专利权保护期限是多久?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专利权只有在法定期限内才是有效的,如逾此期限,发明创造的专利性就绝对消灭,该发明创造也由此时起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专利权的期限自申请之日起计算,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发明专利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本条规定说明专利权不同于动产和不动产。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都是无时间限制的,但是专利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时间范围有效。专利权的这一特性是由其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的。建立专利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和使用发明来鼓励发明创造,它必须谋求发明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

  从近十多年看,发明专利的保护期,特别是对药品等投资大,耗时长的发明的保护期有延长的趋势,例如美国规定对药品的保护期为自批准之日起17
年,可以延展5年,欧共体也已作出了类似的决定,对药品的保护期为自申请之日起20年,可以延展5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补充条约”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均明确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自申请之日起至少20年,敦克尔文本并规定外观设计的保护期为自申请之日起至少10
年,为适应专利法国际协调的趋势,我国1992年专利法修正案延长了我国1984年专利法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保护期。

  依照我国专利法,专利权自申请之日起计算,但是并不等于说,专利权人自申请之日起就已有了独占实施权。依照专利法第8条规定,专利申请应当记过审查批准,由专利局授予专利权后才正式产生,专利权人才有禁止他人未经其允许,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就发明专利而言,由于该发明的内容在作出授权决定前(自申请之日起满18个月)已经公布,申请人的竞争对手已有可能了解专利申请中要求保护的内容,对专利权人的利益造成了威胁,因此,专利法第十三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
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规定:“对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机关进行调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照我国1984年专利法,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实行初步审查加异议制,1992年专利法修正案取消了专利申请的异议制,专利局作出审查决定之日即专利授权之日。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相关内容。在规定的时间行使发明专利权可以使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