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仲裁法 > 仲裁时效 > 社保仲裁时效为多久

社保仲裁时效为多久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5 14:42:42 人浏览

导读:

工业革命造就了大量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无产者,这些无产者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极弱,年老、失业、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保障,饥寒交迫的无产阶级经常不得不起来革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家创设了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征收社会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那么,社保仲裁时效为多久呢?

  工业革命造就了大量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无产者,这些无产者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极弱,年老、失业、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保障,饥寒交迫的无产阶级经常不得不起来革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家创设了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征收社会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那么,社保仲裁时效为多久呢?

  一、 什么是社保

  社保就是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二、社保仲裁时效为多久

  法律将社会保险纠纷列入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并且设置申请仲裁的时效,无非是考虑到用人单位拒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有权主张权利,而且应当及时主张权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要正确确定社会保险纠纷申请仲裁时效的起算时间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用人单位拒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什么权利;二是损害事实何时发生,因为只有损害事实发生之后才能谈得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

  1 、用人单位拒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什么权利

  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过程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权利专属于国家,国家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根据是社会保险申报登记。在社会保险申报登记的过程中,法律既没有授予劳动者什么权利,也没有要求劳动者履行什么义务。劳动者只有一个缴费的义务,而且这个义务的履行依赖与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拒绝为劳动者进行社会保险申报登记,侵害了劳动者什么权利呢?劳动者应该及时行使什么权利呢?

  事实上在社会保险费征缴过程中,劳动者不是权利主体,而是义务主体,劳动者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国家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目的是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向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劳动者的权利表现在社会保险基金使用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绝为特定劳动者进行社会保险申报登记,国家没有征收到特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致使特定劳动者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侵害的是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

  2 、损害事实何时发生

  用人单位没有及时进行社会保险申报登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主观上想逃避缴费义务,可能是经济上暂时有困难,想推迟一段时间,等经济条件好转后再补缴,也可能是经办人员的工作失误。用人单位没有及时为特定劳动者进行社会保险申报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劳动者权利的损害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因为用人单位随时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补缴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一旦补缴,劳动者的权利就不会受到影响。另外损害事实在量上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过去退休金的多少与缴费时间长短联系不是十分密切,劳动者从 16 岁开始缴纳社会保险费与从 40 岁开始缴纳社会保险费区别不大,只要缴够 15 年即可。而现在退休金的多少直接与缴费时间长短有关。国家的政策是变化的,损害事实在量上也具有不确定性。计算时效的依据只能是客观上已经发生的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发生的可能性不能成为计算时效的依据。

  三、社会保险的诉讼时效规定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20条规定: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前款规定的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从该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追诉期为两年;两年之外的违法行为,除非该行为处于持续状态,否则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没有权利管理。

  从劳动争议诉讼的途径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以上内容是法律快车小编对什么是社保;社保仲裁时效为多久;社会保险的诉讼时效规定三个问题的回答,相信大家对社会保险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了,希望法律快车小编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我们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