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征地补偿 > 征地补偿分配 > 2018年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例

2018年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3 15:05:08 人浏览

导读:

现在很多省市都开始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一大批老城区势必就会在这样的建设下被依法取代,变成繁华的商业区。老百姓也能得到来自征收拆迁的一大笔补偿,实乃一个双赢的过程。但是在征收拆迁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案例,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2018年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很多省市都开始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一大批老城区势必就会在这样的建设下被依法取代,变成繁华的商业区。老百姓也能得到来自征收拆迁的一大笔补偿,实乃一个双赢的过程。但是在征收拆迁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案例,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2018年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一、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什么

  (一)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条: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支付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6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规定。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二)国土资源部公布新版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征地补偿标准。根据这个指导意见,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省域内各县(市)耕地的最低统一年产值标准,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制订统一年产值标准必须考虑。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支付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6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的标准。

  征用土地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补偿的行为。按目前的规定,一是城市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内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成建设用地需要征用土地的,可以由县、市人民政府实行统一征用。二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外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项目确需单独选址的,国家可以单独为其办理征用土地。

  二、征地补偿纠纷有哪些类型

  一、补偿标准争议

  先由县级以上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二、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其性质为民事纠纷,当事人为村委会或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三、征地信息公开纠纷

  属于行政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三、2018年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例

  【类 型】案例

  【子类别】民事

  【案 由】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

  【正 文】

  陈某某诉某某村一组、某某村村委会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案

  【裁判摘要】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和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承包土地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保留或者依法流转;该土地如果被征用,承包土地的农民有权获得征地补偿款。

  原告:陈某某,男,33岁,住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

  被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村民委员会第一村民小组。住所地: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

  代表人:陈中文,该组副组长。

  被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村民委员会。住所地: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

  法定代表人:陈乌番,该村民委员会主任。

  原告陈某某因与被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村民委员会第一村民小组(以下简称某某村一组)、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某某村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某某村村委会)发生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向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诉称:原告一家四口是被告某某村一组的村民。1996年1月5日,原告代表全家承包了某某村一组的1.54亩土地,该土地承包关系得到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于1998年12月31日颁发的№066277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确认。2002年7月23日,被告某某村村委会与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如意食品公司)签订土地征用协议,由如意食品公司在向某某村村委会支付土地补偿款、安置款及青苗补偿款后,征用某某村的旱地69.8亩,其中包括原告承包的1.16亩土地。某某村一组在向承包土地被征用的各户村民发放土地补偿款时,不给原告一家发放。请求判令某某村一组和某某村村委会给原告支付土地征用补偿款、安置款共计17 400元。

  被告某某村一组辩称:原告一家四口原来虽是本组村民,并在本组承包过土地,但自2002年1月21日,原告一家已将户口迁出本村并转为非农户。其原承包的土地,已由本组按村规民约形成的惯例,重新调整给其他村民承包。本组土地被征用后,土地补偿款、安置款等,均已如数发放给相关农户。由于自2002年1月21日后,原告已不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没有承包经营的土地被征用,故无权请求分配征地补偿款。原告即使仍持有前几年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因此其诉讼请求应当驳回。

  被告某某村村委会辩称:首先,支持某某村一组的答辩意见。其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的规定,本村委会作为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管理者,只是按照某某村一组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履行与如意食品公司签订《土地征用协议》的手续而已。土地被征用后获得的土地补偿款,村委会已经全部交给某某村一组,由该组村民按照自主决策的方案全部分配。村委会没有截留这笔款项,谈不上与原告发生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原告将本村委会列为被告起诉,是错误的。请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96年1月5日,原告陈某某代表全家四口人,以被告某某村一组村民(户别为农业户口)的身份,与某某村一组签订农业承包合同,承包了该组村民所有的旱地1.16亩、水田0.38亩,共计1.54亩。1998年12月31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给陈某某发放证号为№066277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认了陈某某一家与某某村一组之间的农业承包合同关系。2002年l月21日,陈某某一家迁往同安区大同镇碧岳村岳口居住,户别也转为非农业户。陈某某一家迁出后,某某村一组就将陈某某一家原来承包的土地调整给其他村民。2002年7月23日,如意食品公司与被告某某村村委会签订《土地征用协议》,征用了包括陈某某一家原来承包的1.16亩土地在内的旱地69.8亩,支付了土地补偿款、安置款及青苗补偿款。某某村村委会和某某村一组按比例将补偿款分发给被征用土地的各户村民,但未分给陈某某一家,因此引起纠纷。2002年7月24日,陈某某将全家户口从大同镇碧岳村岳口迁回某某村,户口类别仍为非农业户。2003年3月11日,陈某某提起本案诉讼。

  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七十四条第二款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原告陈某某一家原来虽是被告某某村一组的村民,但因其一家已于2002年1月21日迁往大同镇居住,户别也转为非农户,故已丧失了作为农业人员承包土地的权利。某某村一组依法收回陈某某一家承包的土地,是合理的。陈某某一家承包该地享有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随之消灭。此后,该承包土地于2002年7月23日被征用。陈某某一家虽于2002年7月24日回迁某某村,但仍保留非农业户性质。故陈某某请求某某村一组及被告某某村村委会给其支付征地补偿安置款,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

  据此,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于2003年6月25日判决:

  驳回原告陈某某的诉讼请求。

  本案案件受理费706元,由原告陈某某负担。

  一审宣判后,原告陈某某不服,向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理由是:1.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证实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关系真实有效存在的惟一法律凭证,上诉人在一审中已经举出这个证据和《农业承包合同书》,充分证实上诉人一家对某某村一组的1.16亩旱地享有三十年的承包经营权。上诉人迁出某某村时,将自己的承包地交给他人耕种,不是由被上诉人某某村一组调整给他人耕种。某某村一组虽然主张其已经收回上诉人的承包地,但却没有举出任何有效证据。在此情况下,一审置真实有效的法律凭证于不顾,完全采信某某村一组的说法,认定某某村一组已经收回上诉人的承包地,这是认定事实错误。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只有在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的情况下,发包方才能收回承包地;相反,承包人如果仅是迁入城镇或者仅是将户口转为非农户,承包地则不能被收回。上诉人一家虽于2002年初迁往大同镇生活半年,户口也转为非农户,但由于大同镇未曾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上诉人与妻子到那里后,没有固定职业,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生活无着,不得已才又于当年7月份迁回原址居住,准备继续靠承包地收入维持生活。上诉人一家常年在被上诉人的村民小组劳作生活,与其他村民一样将农业收入作为重要生活来源,理应享有参与分配土地补偿款、安置款的权利。短短半年时间,户籍类别虽然变更为非农户,但上诉人的农民身份却未改变。从今年7月1日起,厦门市的户籍管理开始取消农户与非农户的区别。现在,那些事实上已经取得过土地补偿款、安置款的村民,也和上诉人一样,都是居民户。这说明,尽管户籍管理上曾经存在过类别的区分,但这不能成为取得土地补偿款、安置款的决定因素。被上诉人某某村村委会、某某村一组负有维护成员合法财产权利及生活保障权利的责任,理应妥善安置上诉人一家,帮助上诉人一家摆脱生活困境。然而某某村村委会、某某村一组竟以上诉人已不是本村农户为由,不给上诉人以同等的村民待遇,剥夺上诉人一家的生存基本权利,将上诉人一家推向生活困境,这种做法与法律规定明显不符。一审忽视了上诉人的具体情况,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的基本精神,简单地以上诉人一家已转为非农户为由,认定某某村一组收回上诉人的承包地合理,继而依此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是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上诉人在一审提出的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某某村一组答辩称:自从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本组村民的承包地,每年都要根据各户人口增减情况调整一次,后来改为每二年变动一次。这种变动方式,已经延续了二十年,成为本组村民约定俗成的土地调整分配形式。尽管1998年底实行了土地延包和给各户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但本组村民还都一直按原来约定俗成的惯例,进行承包土地的调整分配。这种约定俗成的承包土地分配形式,全体村民(包括迁出户口前的上诉人在内)没有异议,已构成一项村规民约。上诉人正是根据本组村民人口构成比例和此项村规民约,才在当时按惯例取得一家四口相应份额的承包土地。2002年1月21日以后,上诉人的户口迁出本村,按照本组的村规民约,其原承包的土地已由全组村民重新调整分配承包。本组所有69.8亩土地的使用权按照每亩1.5万元标准出让给如意食品公司后,获得的104.7万元土地补偿款和168 792.40元地上物补偿款已经全部支付给承包土地被征用的农户。由于上诉人不是本组村民,此次也没有承包经营的土地被征用,故无权请求分配征地补偿款。一审判决正确,应当维持。

  被上诉人某某村村委会支持某某村一组的答辩意见。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一审判决事实认定部分关于“陈某某一家迁出后,某某村一组就将陈某某一家原来承包的土地调整给其他村民”的认定,没有相应的证据证实,应不予确认;关于如意食品公司支付土地补偿款、安置款及青苗补偿款的时间,应当是2002年9月1日。除此以外,确认一审认定的其他事实属实。另查明,在土地被征用前,被上诉人曾以《新乡村征地表决书》一份,逐户征求在征地范围内有承包地的村民对征地的意见,上诉人陈某某在该表决书上签字同意征地。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

  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第二款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二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三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农民到城市落户,是社会发展趋势,然而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积极探索和建立中。目前农民进入小城镇后,无论户口类别是否改变,都还不能确保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土地承包法之所以规定“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是考虑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农民进入小城镇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尚未落实时,如果收回他们的承包地,可能使他们面临生活困难。

  2002年1月21日以前,上诉人陈某某及其家人居住在某某村,是被上诉人某某村村委会和某某村一组的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证明,陈某某一家在某某村一组承包了土地,承包期至2028年12月31日。陈某某签字同意的《新乡村征地表决书》,不仅可以证明陈某某承包的部分土地在此次征地范围内,还可以证明在该土地被征用前,某某村村委会和某某村一组承认陈某某对这部分土地享有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陈某某一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应当受到保护。2002年1月22日至7月24日期间,陈某某一家的户口虽然迁离某某村并转为非农业户,但其不是迁往设区的市,而是小城镇。在此期间,陈某某一家在某某村承包的土地,应当按照其意愿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某某村村委会和某某村一组没有证据证明陈某某承包的旱地已经在征用前被调整给其他村民,即使能证明此事属实,这种做法也由于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和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一、第二款的规定,不能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陈某某诉请比照其他村民的标准获得征地补偿款(即每亩1.5万元×1.16亩=17 400元),符合法律规定,应当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依法应当改判。

  据此,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 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于2003年12月11日判决:

  一、撤销一审民事判决;

  二、被上诉人某某村一组、某某村村委会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上诉人陈某某土地补偿款17 400元。

  本案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各706元,均由被上诉人某某村一组、某某村村委会负担。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8年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例的全部内容。在发生纠纷时一定不要私自处理以免酿成大错,应该主动向上级部门反映以求维权。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