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务类型 > 金融债务 > 金融债务知识 > 应如何治理企业逃废金融债务

应如何治理企业逃废金融债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18 14:29:07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什么是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致使金融机构的债权无法实现的行为就是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应如何治理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是否有什么对策或者措施?接下来,...

  核心内容:什么是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致使金融机构的债权无法实现的行为就是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应如何治理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是否有什么对策或者措施?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治理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法律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以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制定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收贷的效果。

  (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在全社会特别是企业中加强信用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信用意识,促使企业自觉地讲求诚信;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金融机构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维护债权的理解和支持,正确处理好银行与企业、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促使政府部门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企业逃废债务问题,支持和配合金融机构有效地防范和制止企业逃废债务,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一方面,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信贷风险。银行要积极调整信贷战略,优化资金的分配和运用,尤其要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坚持以效定贷,贷前进行资信调查,贷后实行跟踪监管,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从源头上减少不良债务的发生。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信贷资产保全措施。银行要从保全信贷资产的角度出发,对已出现的不良资产,要支持企业通过改革等措施盘活存量,搞活生产经营;同时也要针对一些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逃废债务的想法,主动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及时提出防范和处理措施,落实银行债权,维护自身权益。

  (五)加强金融同业协作。

  中国银行业协会已经通过了《逃废银行债务客户名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债务人九种行为将被视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办法》的出台将有效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改善银行经营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形成。

  综上所述,打击逃废银行债务,制止企业逃废债务对于银行来说势在必行,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借款企业改制动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积极调整信贷战略,优化资金的分配和运用,采取有效的信贷资产保全措施,提高维护金融债权工作实效。银行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加强金融法律、法规意识,同时要按规定进行贷后跟踪监督。

  另外,要加强各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借款人采取各种制裁措施,做到及时防范风险。此外,除了依靠银行建立内部良性的防范机制外,同时还必须采取加强相关立法、完善金融体制改革、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等措施。

  相关知识拓展:

  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主要原因:

[page]

  (一)信用体系不健全。

  首先,一些借款人的信用观念十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信用经济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内某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这必然导致一些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而出现赖账、逃债等不良现象,长期逃废债务行为得不到纠正和制裁,助长了借款人的投机意识;其次是借款人还不上,银行帮不上,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借款人债务过重,经营困难;另一方面,银行对拖欠债务的借款人不敢再提供信贷支持,难以帮助借款人减轻负担,二者形成矛盾。

  (二)规范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如:在近几年来的企业改制中,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和不完善,造成对企业改制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债权人的正当权利不能充分行使,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三)商业银行维权不力。

  一是内控机制不完善,在贷前审查、贷款合同签订、贷后跟踪监督等环节存在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措施不执行、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二是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有些抵押贷款不符合法律规定或不切合实际,造成抵押无效或抵押难以实现;

  三是在追缴逾期贷款时,不能正确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债权;四是在参与借款企业的改制中没有很好地将债务落实到改制后的企业中,使债务悬空。

  (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部门领导在处理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时,片面地认为银行是国家的,甚至鼓励企业采取“假破产”等各种手段来逃废债务。有的还公开干预法院独立审判,致使企业大肆逃废银行债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