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故意杀人罪 > 江苏弑母男孩被抓,未成人故意杀人的处罚

江苏弑母男孩被抓,未成人故意杀人的处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1 05:14:24 人浏览

导读:

骨肉亲情是大家都难以割舍的情分,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好好的享受这些人间亲情,甚至严重一点的会发生灭顶之灾,江苏一男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江苏弑母男孩被抓,未成人故意杀人的处罚是怎样的呢,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骨肉亲情是大家都难以割舍的情分,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好好的享受这些人间亲情,甚至严重一点的会发生灭顶之灾,江苏一男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江苏弑母男孩被抓,未成人故意杀人的处罚是怎样的呢,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十几年养育之恩,换来的却是惨遭亲生儿子无情杀戮。18日8时许,江苏盐城建湖县突发命案,一位母亲杨某被同学家长发现惨死于自己家中。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锁定嫌疑人,将有重大作案嫌疑的邵某(男,13岁,杨某之子)缉拿归案。那么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的处罚是怎样的呢?

  一、江苏弑母男孩被抓,未成人故意杀人的处罚

  1、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只有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了故意杀人罪时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具体判多少年还要视犯罪情节而定。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即使情节特别严重,但是也是不能判处死刑的。

  《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故意杀人罪的量刑

  (一)情节严重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的,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常见的情形有:

  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

  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

  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

  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

  (二)情节较轻的犯故意杀人罪

  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

  (2)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

  三、故意杀人罪中故意的认定

  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苏弑母男孩被抓,未成人故意杀人的处罚的问题,都说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还是希望各位在生活中多关心孩子,避免祸事的发生。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