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故意杀人罪 > 夫妻下毒被刑拘具体情况

夫妻下毒被刑拘具体情况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3 01:49:21 人浏览

导读:

近日,一则夫妻“下毒”被刑拘消息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报道称,10月9日,四川省广汉市一工地,26名工人因在流动摊贩点食用午餐后出现了中毒症状,事件发生后,工人向警方报案。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夫妻下毒被刑拘具体情况,欢迎阅读。

  近日,一则夫妻“下毒”被刑拘消息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报道称,10月9日,四川省广汉市一工地,26名工人因在流动摊贩点食用午餐后出现了中毒症状,事件发生后,工人向警方报案。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夫妻下毒被刑拘具体情况,欢迎阅读。

  一、夫妻下毒被刑拘具体情况

  据报道称,10月9日,四川省广汉市一工地,26名工人因在流动摊贩点食用午餐后出现了中毒症状,事件发生后,工人向警方报案。涉事流动摊贩则由今年55岁左某坤及其妻子42岁王某一同经营,他们使用亚硝酸盐加工食品致26人食物中毒,经过及时的抢救治疗,26名中毒人员已无生命危险。

  由于中毒人员均是外务工人员,对摊主的信息一无所知,加上流动摊点周边无监控系统,情况紧急,后来警方在询问中毒工人发现,有工人使用微信支付显示收款人名字左某坤,于是警方通过排查找到涉事的夫妻左某坤及其妻子王某,目前,左某坤及其妻子王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二、故意杀人未遂怎么认定

  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未遂有很多种,包括:

  (1)对象不能犯:比如A预谋杀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叫故意杀人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得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2)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如A用木棒子不停打B的要害想要致B与死地,但是怎么打也打不死。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还包括使用的方法不能犯,如A迷信认为扎个小人能害死B,于是天天听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

  (3)客观不能犯:就是客观方面让你达不到致死的效果。如A要杀死B但是B穿了防弹背心,A用尽了所有方法B都死不了。这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4)主观认识错误:如A开车撞死B,从B身上压过去还下来摸了下确定B已经死了。于是逃走了,C路过发现B把他带到医院又救活了,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三、故意杀人罪最低判几年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司法解释如下:

  1、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如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

  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民愤极大如犯罪人恶贯满盈,群众强烈要求处死的故意杀人等等。

  2、犯本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如果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发现所生的是女儿而加以溺杀的,其主观动机极为卑劣,则不能以本罪的情节较轻情况论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夫妻下毒被刑拘具体情况”等相关法律知识。虽然大家都脱离的生命危险,但是如果调查属实,犯罪嫌疑人还是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仍旧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目前该案件还在调查之中。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