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状态 > 犯罪预备 >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关系是怎样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关系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9 06:10:41 人浏览

导读:

如今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离不开法律。故意犯罪形态中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最容易让人混淆。那么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规定是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将向您介绍关于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关系是怎样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如今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离不开法律。故意犯罪形态中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最容易让人混淆。那么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规定是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将向您介绍关于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关系是怎样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一、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关系是怎样

  概念不同: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处罚不同: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1、行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犯罪预备行为必须是在着手实施犯罪前停止下来;

  3、犯罪预备行为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

  、犯罪中止特征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本款规定,对中止犯的处罚是:(一)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二)对已经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对犯罪预备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了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是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动地放弃或自动有效地防止,而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关于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关系是怎样,法律快车的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若有更多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