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物流纠纷 > 物流流程 > 智能化的供应链08

智能化的供应链08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17 14:53:31 人浏览

导读:

——物流效益应成为供应链首要实施目标供应链软件系统是在多个企业主体之间进行实施的,所以它将比erp的实施难度和实施风险要大得多,除了一些企业级管理软件系统共同的实施原则之外,供应链软件系统更需要一些额外的实施原则,这就是系统实施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在国
——物流效益应成为供应链首要实施目标

供应链软件系统是在多个企业主体之间进行实施的,所以它将比erp的实施难度和实施风险要大得多,除了一些企业级管理软件系统共同的实施原则之外,供应链软件系统更需要一些额外的实施原则,这就是系统实施阶段性目标的确定。
在国内众多erp实践中积累的“以财务监控为核心”的实施原则之下,系统实施总是首先就保证财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出现问题,总是从有问题的财务数据开始逐步查找错误根源,这多少给人本末倒置的感觉。在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主的erp/mrp ii单主体系统实施中可能还不会有多大问题;如果在以多个企业关系管理为主的scm多主体系统实施中还是如此,那将会产生足以导致彻底失败的危险。因为scm中各主体之间主要是交易关系,在财务核算方面很有可能是不统一的,因此“以财务监控为核心”的实施原则将变得不再有效。最为合理的实施原则应该是业务在先、财务在后,也就是首先在物流方面确保业务活动的高效执行,然后再考虑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问题,实现“以财务监控为核心”的目标。对于scm软件系统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scm与erp/mrp ii的相互连接方面,还是在减少来自于观念或局部利益障碍方面,或者对scm立竿见影的期望方面,都是如此。
供应链管理的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在降低渠道库存的同时减少缺货现象,这也是吸引各个渠道商积极配合系统实施的直接诱因。不能要求供应链信息系统一夜之间让渠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种掌握投资进度和收益回报有效平衡的方法,将有助于显著降低实施风险。

物流效益是应用scm最为显著的利益
虽然scm的良好应用能够产生诸多的效益,如集中的价格控制能够确保市场管理规范化,统一的合同管理能强化供应链的健康,等等;但是,最显而易见的利益莫过于物流管理所带来的好处。
物流业务基本上与分销网络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联系紧密,让人感觉这些流通不息的货品才是真正连接整个分销网络的纽带,所以物流业务规则或处理形式稍微发生一些变化,都能够立刻引起反映,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却不一定是冲突或抵制。众所周知,系统实施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习惯惰性和信心,所以有时就需要强力推进。如果首先通过scm的实施来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物流效益,无疑会增强用户应用系统的信心,并且这种信心随着物流业务影响面的逐渐广泛而得到普遍增强。
物流效益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积压库存和库存短缺及时得到处理
准确的物流数据进销存记录能够真实反映物流状态,从而及时将掩盖于局部的问题暴露出来,使有权限的人能够及时知晓需要处理的问题。这样,即使产生了积压库存或库存短缺现象,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订单响应速度加快,实现订单驱动业务
准确的库存记录可以使销售部门对客户订单的承诺决策变得非常有效,并且由于物流渠道的通畅,也能够给客户更好的承诺。这样比起系统应用之前,能够给予客户更有竞争力的承诺。
所谓订单驱动业务,就是整个经营业务流程是由订单这一需求媒介来拉动的,而不是以往的靠企业领导去推动经营活动的进行。“订单驱动业务”的源头是客户订单(客户订单根据分销网络的层次可能还分很多层,最原始的订单无疑应是最终产品消费者的订单),客户订单的执行减少了库存,库存系统就产生了面向生产部门的生产订单,生产订单的执行减少了原材料的库存,从而又产生面向供应商的采购订单。因此整个业务流程依靠订单的驱动而自动运行,订单反映的是需求,所以也可以说是需求驱动。这一运转模式的最理想境界就是零库存,这时订单的执行无需影响库存,而是直接影响业务流程的上一业务环节。但是事实上零库存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是不能完全准确预知的,必须为了不可预见的市场变化准备一定的安全库存。


而当scm与erp/mrp ii相互集成时,scm还担当着提供辅助制订销售需求计划的功能,这时“订单驱动业务”将显得更有价值,因为随着客户订单优先级的设置和生产能力需求计划的变化,可以将客户订单自动转化为生产订单,也就是自动重排生产计划。
所有这些所带来的利益首先就表现为物流效益,既减轻了销售部门来自于客户责怪的压力,又减少了仓储配送部门来自于上下游环节的抱怨的压力。这种利益是为所有业务部门所共享的。
3、汇集实时物流明细,智能分析挖掘潜在盈利机会和节流机会scm广泛分布、实时管理的特征使得它能够汇集所有实时的进销存物流明细,这些数据将成为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借助于智能分析工具能够非常容易地挖掘潜在的销售盈利机会和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机会。实际上,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所产生的管理决策可能意味着业务流程的调整,但是无疑它是有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由此而产生的物流效益将更为可观。而这正是激励企业领导人一如既往积极支持系统实施过程的必要保证。

库存记录准确度是scm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不管在单主体的erp/mrp ii实施中,还是多主体的scm实施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原则,如果库存记录准确度低于95%,将导致整个管理系统不再有效。95%的库存记录准确度原则源于mrp ii实施标准,事实上,在scm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情况都需要与原有的erp/mrp ii相互集成,所以,该准确度只能要求更高才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中,流通与制造功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流通过程中存在流通加工业务(例如将产品组件在客户所在地按需装配),在制造过程中同样也存在流通业务(例如多工厂生产和外协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优化物流)。系统中的库存记录数据是启动系统运行的初始数据,所以非常重要。如果对某项单品的库存记录数据不准确,那么与该单品有关的备件准备和仓储准备及其客户服务准备将都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进货订单也是错误的,同时对客户订单的承诺也将发生错误(能够承诺而未承诺,或者承诺了而无法履行)。随着供应链管理级次的增加,该错误将会被成倍放大,从而导致整个scm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不再有效。
95%的准确度是考虑到了计数容限的问题,对于一些单位价值很低、总体物流量很大的单品通常不采用清点计数的方法,而采用测量计数的方法。例如称重计数的方法就是将入库单品称重,然后通过一个转换系数转换成个数。如果测量是准确的而且单品单位重量也是准确的,显然不必要求库存单品实际数量与计算机记录完全匹配,对于每一个测量计数的单品都确定一个计数容限。如果计数容限是?3%,任何实际的计数如果和计算机记录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则可以作为准确数据而接受,从而库存记录准确度就是97%。
经验表明,成功的系统用户所用计数容限的范围是从0~5%,而没有超过5%的,所以95%的库存记录准确度应该成为最低要求。
分析到分销业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弊端,很多情况下也是库存记录准确度方面的问题。诸如与库存积压和库存短缺类似的问题,大多是由于决策时不了解当时的真实库存,从而频繁产生错误的进货订单所致。另外,很多较低的客户满意度也是因为在对客户订单予以承诺时所依赖的库存记录不准确,从而导致无法按客户约定履行订单。
库存记录准确程度决定了scm能否得以顺利应用,而这也正是物流管理的基本要求,如何保证较高的库存记录准确度将是scm系统实施的首要目标之一。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