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财产所有权 > 国家财产 > 为骗国家财产 福建某设计院院长买通外人告自己

为骗国家财产 福建某设计院院长买通外人告自己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4-26 22:22:55 人浏览

导读:

为了骗取国家财产,福建省船舶科研设计院原院长周某串通外人鄢某,伪造出181万元借款合同,并提供3万元诉讼费,将设计院及其上级主管机关福建省科技厅告上福州中院,要求偿还。一审判决后,两人竟然为了把戏演足,又向福建省高院提起上诉,要求四倍赔偿利息。他们

为了骗取国家财产,福建省船舶科研设计院原院长周某串通外人鄢某,伪造出181万元借款合同,并提供3万元诉讼费,将设计院及其上级主管机关福建省科技厅告上福州中院,要求偿还。一审判决后,两人竟然为了把戏演足,又向福建省高院提起上诉,要求四倍赔偿利息。

他们没想到的是,二审期间随着调查的深入
,案件背后的真相慢慢浮现。不久前,机关算尽的鄢某和周某,因此诈骗案被分别判处三年和十年的有期徒刑。

里外勾结 伪造借款证据

周某原系福建省科技厅下属的省船舶科研设计院院长,兼任云南思茅某水运开发中心主任。在上个世纪末,省船舶科研设计院与鄢某之间,曾因船舶买卖产生债务问题,省船舶科研设计院一直没有偿还债务。

2004年5月,周某把鄢某叫到福州,商谈解决双方之间的债务纠纷。周某说,省船舶科研设计院被吊销了法人资格,自身没有财产,无力偿还欠款,但鄢某可以通过法院,从其上级单位福建省科技厅弄到钱。

周某与鄢某商量,把当时设计院的借款时间往前推,再把利息提高,双方合谋伪造证据,这样可以从省科技厅获得更多的赔偿。

在鄢某同意之后,周某指使员工伪造了一系列的欠款凭证,不仅在财务账目上动了手脚,还重新订立了借款合同,提前了借款时间,鄢某作为“债权人”也在材料上签了字。

一个月后,鄢某用伪造的材料和周某提供的3万元诉讼费,向福州中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省船舶科研设计院及上级主管机关省科技厅偿还借款181万元及利息,共计人民币349万元。

因为“证据”齐备,加上双方口径一致,福州中院于2004年12月24日作出判决,支持了鄢某的诉讼请求,判令省船舶科研设计院返还该笔借款,省科技厅负连带责任

  为求逼真 上诉要求提高利息

一审判决后,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鄢某以利息计算不够,应返还的利息须按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计算为由,向福建省高院提出上诉。福建省科技厅同时也提出了上诉。 [page]

就在二审审理期间,一封封印有“SOS”的“求救信”,寄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书记卢展工手中,鄢某在信中哭诉,称这181万元“是向十多位同乡所借,现在到处躲债,走投无路,希望福建省高院排除干扰,尽快结案,以挽回损失”,否则他将在全国“两会”期间,“做出让世人都知道的事情”。

可与此同时,省科技厅反映,周某涉嫌重大的经济问题,鄢某有可能与其相互勾结。如果是这样,那么所谓的借款便有可能纯属子虚乌有。这让省高院法官提高了警惕。

  奔走三地 逃避提供“借款协议”

为了调取证据,省高院民二庭的法官们多次前往云南、重庆北京等地进行调查取证。

鄢某在“求救信”中坚称,那181万元是“向同乡借的”,并说他有“内部借款协议”可以证明这一切,然而法官们想见到这份协议却难之又难。

“我们到云南时,他说回重庆老家了。”当初参与了办案的吴法官回忆道,办案组再度与鄢某联系,他又自称会从云南回重庆,约办案组法官到重庆见面,可鄢某又“很巧”地与办案组“擦肩而过”。

办案组回到福州后,要求鄢某通过EMS,把“已经在手上的”“内部借款协议”原件寄到福建省高院。可鄢某总有各有各样的理由推托,这份所谓的“借款协议”始终未见踪影。

找不到鄢某,办案组便想从周某方面突破,可当他们赶到当时周某在北京居住的宾馆时,周某却借口有事,避而不见。

闹剧落幕 两骗子被判刑

于是办案组再度赶赴云南,重新展开调查,这回案件有了重大突破。

鄢某起诉的181万元中,曾说有100万元是为省船舶科研设计院在云南思茅法院输的一起官司垫付的执行款。可从云南省思茅建行调取的汇款凭证却显示,这100万元不是由鄢某垫付,而是由第三方垫付的。同时,办案组从云南思茅法院了解到,当初出示的思茅法院的垫付证明,亦是周某买通了该法院干警,做出的假证明。 [page]

历经艰辛,迷雾终于渐渐拨开,办案组从云南思茅中院、建设银行等单位,调取了二人合谋诈骗、骗取国家资金的相关证据。

2006年6月22日,省高院裁定中止诉讼,将犯罪线索移送检察机关。2007年12月17日,省高院刑二庭对周某和鄢某的案件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周某和鄢某犯诈骗罪,分别判处10年和3年的有期徒刑。

今年4月,省高院对周某与鄢某借款合同纠纷案重新启动审判程序,6月19日,法院终审认定,鄢某起诉要求还款,诉讼标的客观上不存在,依法裁定驳回了鄢邦凯的起诉。

至此,一场伪造合同,通过诉讼想达到诈骗目的闹剧终于落幕。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